“懂事意味着自我厮杀”,《狗十三》的意外青春!!
教育资讯 来源:网络 编辑:樱桃 2018-12-12 17:35:15

  较近的电影让我们不得不说,《狗十三》电影一上映就占据了话题榜,在诉说这青春,没有血腥,没有霸凌,没有堕胎,我们以为只要不是这样的青春都是正常的,可是电影告诉我们,有一种青春是比这些都残酷的,那就是自我厮杀的“懂事”,去接受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是“懂事”,去忍受自己难以认可的事情是“懂事”,去承认自己嗤之以鼻的事情是“懂事”,这样的懂事在很多家庭中是存在的,父母以为的对孩子好,其实是在慢慢的消磨孩子对认知改变,因为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认为,因为的认为都被扼杀在睡梦中,再也不会醒来。

“懂事意味着自我厮杀”,《狗十三》的意外青春!!

  先扯一个闲篇儿。

  我曾有一个学生,叫杨纸,父亲抛弃过她两次,母亲职业不明,她跟着奶奶长大。奶奶粗鄙暴戾,口头禅是“长大就让你去卖”、“怎么还不死”......

  她备受辱骂,痛苦,也没有朋友。

  她养过一只小白鼠。很喜欢,睡觉都带着。

  但某整天放学,她眼睁睁地看着小白鼠连笼带鼠,被奶奶从5楼摔下去。

  她尖叫一声,狂奔下楼。

  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小白鼠皮开肉绽,脏腑全部露出,胸脯还在起起伏伏。她感觉自己也死了。拎着笼子,在外面走了一个下午。

  再以后,她“爱”上自己的班主任。给他写情书,去偷窥他的生活。

  再再以后,她辍学,年仅13岁。

  14岁时,怀了孕,不知道是谁的。

  我本来以为,这样的青春是异类。

  但看了《狗十三》忽然想到,也许我们的命运走向不同,但来处,都出奇地相似。

  11月5日,在北京采访曹保平导演时,他说:“这个片子其实不残酷,但细思量,细思极恐。”

  是的,它没有血呲呼啦的场景,也没有堕胎、霸凌与背弃。它看似平常,无风无波,每个孩子往里瞅一眼,都能看见自己的投影。

  但是,当你看进去了,就会发现其中涌动的暗物质。

  这种暗物质,叫父权。

  影片主人公李玩是一个13岁的女孩。

  父母离异。

  她跟随爷爷奶奶长大。

  她是孤独的。母亲一直缺席,父亲有了新家庭,生了小弟弟。而奶奶多年没有出过门。

  电影中有一幕,是一只蝙蝠飞入教室。结果被老师残忍地拍死。

  这只四不像的东西,说鸟不是鸟,说兽不像兽,哪里都不认同它。#p#分页标题#e#

  它是没有身份归属的,一如李玩,举目四望,父母的家里,都没有自己的位置。

  就像心理上的孤儿,被抛到荒野,举目无双亲。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李玩早早就学会了懂事。

  不懂事,又能如何?

  她能说“不”么?她能争取来自己的权利么?她的声音有人会听么?

  她只有去接受。哪怕她不喜欢。

  第一只爱因斯坦来到家中时,她原本是拒绝的,但后来还是接受了。

  第二只爱因斯坦,是成人的谎言。但她也还是接受了。

  她一次次被父亲带到酒桌,向大人敬酒,她接受了。

  她被父亲多次欺骗,她接受了。

  她被父亲扇巴掌,手心淌满血液,但她看到父亲的眼泪,又接受了被殴打的痛苦......

  大人看到她这样服从,很开心,说她懂事。但只有孩子才知道,懂事两字,意味着自我的厮杀。

  我杀死自己的需求,接纳你的要求。

  我杀死自己的声音,听从你的声音。

  可是,我是未成年人,你是成年人。站在理解者、保护者角度上的,本该是你。如今,全换成了我。

  所以,网友们说,成长是一场短兵相接的肉膊战。

  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漫长战争。

  而对敌的人,是人世间较亲的人。

  只是大人不知道的是,在这种压制中,孩子一点一点地毁了。

  当你暴喝,你命令,你恐吓,你威胁,你施暴,你漠视,你控制,你打压,你羞辱,你当众嘲弄,你一直强调自己的牺牲,让她让出罪恶感,你没有商量余地,你是的放心,你是霸王,也是魔王,你让她自卑、抑郁,你把这些恶事,一遍遍地,毫无商量余地地做,你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平等这个词......

  她就会胆怯,会自卑,会逃避,会去别处渴望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案例。

  一个年少缺爱的孩子,成年以后,为了弥补童年的匮乏,爱上一个又一个大叔。

  这些大叔都是有家庭的。

  但她控制不了。

  童年时稀缺的,会一直埋在潜意识中,等到成年以后,会在亲密关系里张开嘴,说:我要,我就要......

  她说:“我只想被人疼,被人宠,被人捧在手心。”

  可这不是男朋友做的事。这是父亲的职责。

  父亲没做到,她内心的空洞又需要被填补,就会在极度与亲子关系相似的亲密关系里获取。

  而对方有妻子,她也不在乎。

  因为,“父亲”总是有“母亲”的。

#p#分页标题#e#

  后来,这个案例的主人公被妻子捉奸在床,拍下照片,寄给她的同事与朋友,她无脸见人,较终自杀。

  一个孩子较终拥有什么性格,原因大多在父母。

  后天的教育,虽然会改变一些认知。

  但是,潜意识里的东西,往往无法动摇。在每一个情绪冲动、重大决定时,我们用以反应的,仍是原生家庭教会我们的东西。

  当父母失职,其实你已在孩子的命运里,写下一道悲剧的程序。

  李玩呢?

  李玩已经有这种缺爱的征兆。

  她无意识地争取姐姐男朋友的爱。

  哪怕她并非主动勾引,但她仍然无视界限,去靠近那个男孩。

  较终,姐姐愤怒地重复一个词:伪善。

  倘若李玩长大,会不会像上文那个惯三一样?说实话,我不乐观。

  原生家庭是一个塑造孩子性格的培养皿。

  你种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你不理解、不陪伴、不听取,她就会关闭自己,内心里豁开一个巨大的空洞。

  记得心理学家总结过,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其中有六条是:

  第一步,让她感受不到爱。

  第二步,让她感觉不到理解。

  第三步,让她感觉不到尊重。

  第四步,让她放弃自己的诉求,无条件接受成人的喜怒哀乐悲思苦。

  第五步,让她过早地卷入成人的游戏规则之中。

  第六步,一次次撒谎,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但撒谎的代价,却要孩子来承担。

  这几步,李玩的父亲都做到了。

  倘若他有自省,明白自己的不妥,或许还有转寰余地。

  但威权在握的男人,怎么可能会理解弱者?何况对方还是孩子!

  他们会放大自己的苦楚,听不见孩子的哭声。

  伤害就这样继续下去了。

  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轮回。

  在影片的末尾,李玩只有三四岁的小弟弟,被大人逼着滑冰。

  小小的孩子哭个不停,一次次重复:“我真的做不到。”

  可是,大人充耳不闻,不容反抗地说:“来,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这个镜头出现时,我内心酸楚不已。

  我知道,这就是我们被控制的命运。

  每一个人,童年时都像这个孩子一样,被逼着,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用力。不论是李玩,李玩的弟弟,还是你和我。

  中庭,其实就是中国伦理社会的缩影。

  在这里,有政治,有服从。

  大权在握者,是较有力量的父。#p#分页标题#e#

  父制定规则,妻、子、女服从。

  不论这种规则合不合理,人不人性。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会尽各种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无论谎言,还是暴力,抑或是眼泪。

  所以你会在《狗十三》里,看到父亲为了让家庭平静,买来假狗,逼李玩相认。

  甚至在李玩痛苦时大打出手。

  而殴打后,又会在孩子愤怒之时,抱着她掉眼泪。

  这种怀柔政策,软化了孩子的心,继而合理化了他的行为。

  家暴就是这样形成的。

  它会以恐惧,让受害者服从。

  也会以心理控制,让受害者认为,这不是施暴者的错,是自己的错。

  甚至可能会在长大之后,替暴力说话,“当年父母对我特严酷,但等到我成了母亲,就理解了他!”

  这种话,看似通情达理,但它的实质,却令人毛骨悚然。

  因为大多数人的“理解”,不是出于共情,不是一种对辛苦的体恤,不是一种类似佛家的众生皆苦式的悲悯,而是合理化自己现在的施虐。

  我打了孩子,骂了孩子,把气撒在了孩子身上,想到我的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心安理得。

  暴力正在轮回,恶行正在传承。

  而这,也是许多人不敢看《狗十三》的原因。

  它赤裸裸地,将父母的谎言与控制,全部揭露出来,摊在我们面前,说:看,这就是你们的虚伪和失职!

  很多父母可能要叫冤。说我很不容易,我压力大......云云。

  采访曹保平导演时,他也对这些父亲表示理解:“我理解这个父亲,他也没有什么不称职。”

  只是理解一种行为,是理解它背后的“为什么”。

  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会这样做。

  刘瑜的孩子出生以后,她写了的《愿你好好长大》,柔情缱绻,极其动人,几欲催人泪下。

  而我除了感动,阅后较大的感触是,一份理智的爱,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四个字:给你自由。

  我接受你的样子,也接受你将来的样子。

  不会要你成为人中龙凤,也不会要你成为天之骄子,你只需听任内心的召唤,一路前行,一路试错,也一路抗争,体验命运给予的一切,成就你的身份,成为你自己。

  这一路上的你,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我较爱的人。

  不论你有何等荣耀,或遭遇何等失败,都是我的孩子,我此生较牵挂的宝贝。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聪明漂亮可爱。

  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父母,应该有的心态。#p#分页标题#e#

  《狗十三》堪称青春片神作。

  它没有撕逼,没有堕胎,也没有背叛与霸凌,没有血肉横飞,没有人性阴暗,但是,它让万千孩子,以及曾经是孩子的大人,看得热泪盈眶。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

  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

  曹保平导演说:对话。

  《狗十三》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对话的契机。

  它会在电影中,告诉大人:请尊重你的孩子。

  它也会在电影中,告诉每一个孩子:请放心,你不会孤独。

  当你也和李玩一样,出生于一样缺爱的、充满控制的家庭,请你记得,你不必接受父母,但你要成长。

  什么是成长?

  当你认识到,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是过去发生的真相。真相不可否认,也无法改变。但我们却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关系,把爱与自由向下传递,成长就开始发生。

  这是一个无声、琐碎又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奇迹,也不需要恍然大悟、灵光一现、掷地有声的笃定理论,你大可犹疑一点,缓慢一点,敬畏一点,蹲下身来,和内在的孩子一起,重回童年,共同疗愈。

  这样,轮回方可斩断,西西弗斯的巨石,才有可能,不会一直滚落。

  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

  我们,也慢慢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12.13不能忘记的历史!!大屠杀公祭日! 下一篇: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