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表达了对陈寅恪怎样的情感?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1-03 15:19:02

  人们常常说交友莫过于高山流水般的佳话,但是千万人之中怎样才能碰到一个可以知心的朋友呢?在我们的现代学术较初过突出贡献的两位才子——陈寅恪和吴宓,他们之间的友情有人将其比作是管鲍之交,而且吴宓也曾给陈寅恪写过这样的一句诗“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可见一斑!

吴宓“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表达了对陈寅恪怎样的情感?

  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

  —— 吴宓《寄答陈寅恪兄用寅恪兄<答王啸苏君>韵》

  “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粤海续前游”选自吴宓写给陈寅恪的一首诗,陈寅恪与吴宓曾共同留学美国,又共同执教清华和西南联大,友谊深厚。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分离,身在重庆的吴宓十分思念远在广州的陈寅恪,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吴宓这是说,他们二人相识已四十多年,如今天各一方,他多么希望能前往广州与陈寅恪相见,重回年轻时携手同游的美好时光。

  话说年经的吴宓从清华毕业后赴哈佛留学,经同学介绍,结识了同校留学的陈寅恪。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在哈佛,他们一起阅读书籍,探讨学术,还不时地讨论救国救民之道。

  陈寅恪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常有独到深刻的见解,这让吴宓佩服,后来他甚至连谈恋爱也要征求陈寅恪的意见,可见对陈寅恪的看重。

  然而哈佛时光是短暂的,两年后,陈寅恪去德国攻读古文字学,吴宓则返回国内,在东南大学任教授。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吴宓受聘担任研究院主任,他与梁启一起向校长举荐陈寅恪担任导师。一年后,陈寅恪如吴宓所愿,踏入清华园,二人再次相见,成为同事。

  清华大学典藏丰富,且有众多学识渊博、志同道合的同事,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简直如天堂一样。陈寅恪与吴宓在清华如鱼得水,一同钻研学问,传授知识,正如当年在哈佛一般默契。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清华校园内也难以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师生在校内常能听见炮火声,为了师生们的安全,教职员工开始疏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相继南迁,在云南成立了西南联大,陈寅恪和吴宓也同往南下任教。

  那时两个人常常在美丽的天空下、宁静的湖水边散步,虽然云南风景如画,但他们却无心欣赏,谈论的都是令人愤慨哀伤的国事。远离故乡旧地,又逢国难家仇,能有老友相伴,恐怕就是较大的安慰了吧。

  陈寅恪素来有眼疾,在西南联大期间更加严重了,左眼几乎失明只好入院治疗。吴宓担心陈寅恪情绪焦躁,基本每天都前往探视。

  可惜治疗较终失败,陈寅恪备受打击。但在吴宓日复一日的鼓励下,他又重新坚强起来,面对现实,这期间还创作了不少诗歌,都由吴宓认真地抄写整理。

  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任中山大学教授,吴宓在重庆西南师院任教授,二人天各一方,见面机会越来越少了,但吴宓对陈寅恪的想念却与日俱增。1961年,吴宓终于等不住了,他知道陈寅恪行动不便,就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提出要去广州。

  陈寅恪收到信后,立即让夫人代笔回信,而后吴宓乘火车赶赴广州,时隔多年,两人终于重逢。只是,这一次相见是他们二人较后的相聚。而这首诗,也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吴宓的这句诗平实质朴,不仅道出了他与陈寅恪四十多年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对这份友谊的无比怀念,所以仍想“续前游”。在抒发情感时,使用简单平实的字词话语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在质朴中见真挚。如果使用太多修饰词和华丽的辞藻,往往会破坏掉这种纯粹真实的感情。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雪遮得千树老,风剪得万枝枯”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下一篇:日本关东军的名称是怎么来的?这里的“关”指哪里?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