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如何进行深刻说理!考生学习参考!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12-28 17:51:35

  新材料作文对于考生的限制性不是特别地强,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考作文的题目设置都是具有的主题的,所以在布欧安立主题的基础之上在结合自己的深刻理解来进行观点的阐述,这样才能不背题。但是在不背题的前提下要做到深刻说理,这也是考生需要进行重点掌握的,因为作文的分数差距就是在这上面拉开的。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如何进行深刻说理!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特定材料和具体对象,有明确目的公共说理。即考生在准确审题立意的基础上,提出见解,亮明观点,进而分析思考,展开论述和解说。说理不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说理需要围绕材料、结合材料;说理不是自说自话,说理需要有对象意识;说理不是下结论和断言,说理需要理由和证据;说理不是素材的罗列,说理需要分析;说理不是任意牵扯,说理需要逻辑。可以说,能不能深刻说理,具体分析,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格调与层次。

  1一、说理,说的是公共之理

  说理,说的是公共之理,不是私人之理。公共之理是置于公共领域的,面向公众的公共理性,是和个人理性相对照的。公共之理是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与明辨是非的,是寻求合理与公正的理性。高考作文的议论,是面向公众阐述自己的看法,寻求共识与赢得理解的,说的是公共之理,不是喃喃自语式的私人表达,不是个人看法的肆意宣泄,更不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首先,公共之理,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符合公众的主流认知。价值观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错误,也是根本性的错误。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混淆,黑白颠倒,以致于盲目自大,极端自我,批判人类公认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普世价值,宣扬自私、冷漠、邪恶、暴力等负面主张,这在起点上就是错误的,也是不被认可的。不管你如何妙笔生花,如何巧言令色,也不管你引用多少名言,摆出多少事例,都不可能获得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只能被看作强词夺理。

  近两年一卷的作文题目特别强化了对价值观的考查,意在立德树人,选拔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年作文让学生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18年让给18年后的同龄人写信,也是介绍中国的成就以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如果没有积极而正面的价值观指引,很容易滑向偏激,走向消极,置祖国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专挑一些负面的新闻与事件,进行批判戏谑。试看正面一例: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政策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这位同学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是积极的、正面的,能透过“新丝路”这样的大国战略以及“高铁制造”这样的高新技术,看到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强国方向,看到中国自信与担当的大国精神。可以说,整篇文章以“我所认识的中国”一句贯穿文章主体,将关键词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有机融合,既有个人情感的融入,又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同时兼顾时代特色和科技特征,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学表现力,字里行间洋溢的都是作者的骄傲和自信。

  其次,公共之理,要符合人之常情、事物之常律。

  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人性,不让情感、情绪、嗜好、恐惧等左右自己的态度与看法,不为批判而批判,不为讲理而牵强附会。比如有些学生举杜甫、屈原的例子论证乐观豁达,引用布鲁诺被火烧死的例子论证“痛苦使真理在世上永生”,选用莎士比亚如何成为一代文豪,拜伦如何在冷嘲热讽中成长的例子论证“如何树人”,等等,这些都偏离了事物之本性、之常理。杜甫、屈原把天下放在心上,何曾豁达?布鲁诺的坚守和勇敢让真理永生,哪里是痛苦的驱动?莎士比亚和拜伦成为大文豪,说的是成长,哪里又是树人呢?

  再次,公共之理,要公允中庸,不偏不倚,心平气和。

  即说理时要站在中立的的角度,客观言说,理性分析,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理念分析问题,致力于事理的辩明,共识的达成,问题的解决。同时,说理时要注意语气和措辞,不极端,不辱骂,不扣帽子,不人身攻击,选择一些能体现辩证思考的言词,比如不可否认、诚然、确实、当然……然而、但是、不过等,为自己的表达留有余地,让自己的说理更准确,更容易被接受。

  以材料作文“大妈跳广场舞”为例:

  当然,小区是每一个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一个人的乐趣都应以不打扰他人作为前提。精力充沛的大妈们应该充分考虑时间与地点是否合适,并将音量调节到合理范围;其他居民若有意见,也应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广场舞组织者交涉,善意地进行提醒。唯有这样,广场舞才能真正成为惠民的市民文化,而非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一段说理就站在中立的角度,既奉劝大妈们跳广场舞要考虑时间和地点,做到不扰民;也提醒其他居民采用恰当方式与广场舞组织者交涉,不要采取鸣枪泼粪等极端的方式。可谓理性客观,不偏不倚。

  2二、说理,说的是具体之理

  证粗糙,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是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的问题。说理不是空谈,不是概念化的贴标签,更不是教条式的上纲上线,说理要从具体事实、具体问题出发,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论证,将原因讲清,将利弊讲透,将后果言明。

  比如“陕西报刊亭被拆除”的作文,有学生这样写道:

  报刊亭,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场,精神的栖息地。报刊亭的出现,让人们不仅仅是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更能知道在自己圈子以外的事情,增长了一代又一代的见识,开阔着他们的视野,充盈着他们的灵魂。正是报刊亭的存在,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绵延不息地传递下去,增加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的繁荣昌盛,才能铸就出古老而的中华文明。

  这段话给人给人笼统夸大、不切实际之感。没有了报刊亭,难道人类就没有了灵魂净化场,精神栖息地?没有了报刊亭,难道我们就不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没有了报刊亭,难道中华民族就不能繁荣昌盛,就不能铸就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承文化的载体和工具很多,途经也很多,那报刊亭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段并没有讲清楚。讲不清楚本质上是因为认识不清楚,思考不深刻,自然论述就不具体,不透彻。

  我们再看一段:

  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是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一个便捷窗口。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的报刊亭与书店、图书馆相比在选址方面更为随意,使得它们“无孔不入”,轻而易举地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市民提供了快捷的服务。此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各类报纸到杂志,报刊亭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在我们的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精神补给站的覆盖率还不尽如人意时,报刊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一段详细分析了报刊亭的优点: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是很好的补充等,具体充实,让人信服。

  两段文字之所以一优一劣,好坏立现,关键就在于能否清楚具体的分析说理,而具体说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将概念具体化、明确化。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议论展开的前提与基础,对概念的透彻、具体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形成判断,准确立意,也有助于我们分析说理。

  以2017年一卷作文为例,题目本身不再是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而是对某一话题展开阐释,而且很多话题过于宏大,比如“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食品安全”等,离开具体的阐释,考生很可能被宏大叙事绑架,流于老生常谈,陷入假、大、空,口号式的空洞说理。那么如何将概念具体化呢?

  概念是抽象的、丰富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我们在写作中赋予概念具体的、特定的涵义,让概念始终散发、洋溢着我们个性化的理解,让概念为我们的议论说理服务。比如材料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当我们论述“一切都会过去”时,“一切”指什么?它可以是:生命、事物、年华(童年、青春)、感情、梦想、浮名、地位、权力、漂亮、王朝、荣耀、灾难、不幸、困苦、挫折、疾病、成败……

  战火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弥漫,一个王朝终于覆盖了另一个王朝的遗迹。终于,胜利者的荣耀取代了失败者的落魄,那些陈旧的楼宇终究属于破败的过去。是的,一切都会过去。正如苏轼的幸与不幸,李白的遇与不遇,在千百年后的今日,那些人生中的潮汐,大起大落的悲欢,较终都成为一卷卷束之高阁的古书,代表过去。

  在这里,作者将“一切”具体化为历的王朝、悲欢,这是他的理解。当我们论述“一切都会过去”时,“一切”又指什么?

  它可以是思想、精神、文明、文化、伤痕、仇恨、记忆等。关键是写作时我们将“一切”理解为什么。

  当历史成为了历史,无论它被毁灭得多么彻底,但都被现在的我们所记下了,我们还能够说它们过去了吗?或许今天我们再找不到同一条河流,但谁又能否认,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循环呢?文明在不断重建中被毁灭,又在被不断毁灭后重建;犹太民族遭到血腥屠杀后,1994年又有卢旺达种族屠杀;当十字军的宗教迫害成为了历史,新的迫害却出现了上个世纪的印度;当民主似乎取代了专制,可专制却从未消失;而当人类握手言和止戈罢兵之后,谁又能增加战争真的过去了呢?可见,过去的实质没有过去,而过去了的并没有真的过去。

  在这里,作者将“一切”理解为记忆和伤痕,这些会被我们永远记住,不会成为过去。

  其次,具体说理不能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还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这就需要借助的事实、道理、数据等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说理有所凭借,让观点有所支撑。

  比如“忘记与铭记”的作文,有学生写道:

  请您不要忘记,的30万冤魂;请您不要忘记,东条英机、松井石根,这些杀人的魔鬼,那个叫做靖国神社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被日本首相小泉参拜;同时,我也请您不要忘记,一大批日本律师,为中国的慰安妇幸存者提供法律援助;一个日本老兵,腰间挂着每隔4小时就需要进行处理的人工膀胱,来到卢沟桥,长长跪下。记住日本人的坏,是为了增强警惕;记住日本人的好,是为了时刻冷静。对日本人,牢记历史,面向未来,是我们的出路。

  本文论述的话题是“忘记与铭记”,作者以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物和事件作为说理的素材,连用三个“请您不要忘记”,构成排比性的事实论证,在这组排比句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通过分析,告诉人们应该牢记历史。

  再次,具体说理可以借助的修辞方法。

  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决定了说理常常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呆板的说教,枯燥与乏味的阐释。而借助的修辞方法会让说理不再那么简单粗糙,一板一眼,而是变得饶有趣味,诗意盎然。可以用小故事导入,引起关注;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会心一笑;可以用整散结合、长短不一的句式,让表达更灵动;可以用比喻论证,让说理更形象;等等。

  以材料作文“快与慢”为例:

  慢是一颗细致的心,一种严谨的态度。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慢慢思考,静下心来,才有可能触摸到更深层的内在的东西,而不仅仅浮于表面,做些肤浅的文章。正如品一壶清茗,一股脑地将之一口吞尽,可能会被滚烫的热水烫伤咽喉;反之,若先小泯一口,再缓缓喝下,茶香便会在口腔中四溢,甘甜久久地萦绕。多少伟大的著作就是这样锤炼出来的?司马迁走四方,访民间,阅古书,方著《史记》。慢更是让自己有更多反省和自察的机会。因为错误往往是在追求速度的时候犯下的。若有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好习惯,圣人也许也会无过。

  比喻说理,正反结合,长短句错落,本段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娓娓言说,说理具体且细致。

  较后,说理要谨防以空泛的议论代替具体的说理。

  很多人习惯于借助简单的事例、名言等说理,采用“名言警句 结论”或“事例 结论”的形式,缺乏具体的分析与论证过程,某种程度上等于取消了说理。比如:

  好学是成才的必经之路。李时珍为写作《本草纲目》,在三十五岁时就读了古代医书八百多种,单是摘下的笔记就装装满了好几柜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随手把好的字、句记在纸上,有的夹在镜子缝里,有的别在晒衣绳上,有的放在衣袋里,以便随时记诵学习。由此可见,成才总是特别青睐好学者,成才与好学总是密切相连的。

  这一段话,就是典型的“事例 结论”,没有分析和论证,自然说理不足,难以让人信服。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安徽皖江学校联盟2019届高三联考语文(12月)参考答案! 下一篇:2019高考语文专题演练:理解性古诗文默写!看看你能做对多少!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