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模-2019届陕西陕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1-14 16:34:46

  2019届陕西陕西一模语文卷的开篇阅读其实值得一读的,除了作为本次一模考试的阅读试题之外,这骗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也是很有学习的意义的。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很多的东西都讲究效率,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重视结果的合理化,所以很多的有意思的过程已经被筛选掉了,就像文中所讲的选本进行文化的传播途径一样,这个不尽人意的结果和现状亟待大家的重视和解决。下面就来看看本次一模考试的考试详情。小编分享:陕西陕西一模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相关分享:2019届陕西陕西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陕西一模-2019届陕西陕西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较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需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较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速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较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较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

  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人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洽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5.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较终会使观众厌烦。可以看到,好的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休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2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績巨大。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凤貌;《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8日)

  材料三:

  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

  据介绍,今年截至9月7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国产影片的份额过了65%,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7部。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电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影创作活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作品不断出现。还有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信仰,永葆情怀,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的好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弘扬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好的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

  B.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C.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步伐

  D.我国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电影观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的因素之,这就需要创作的多样化和更多力作的推出。

  B.《红海行动》《战狼》等一批国产片之所以引发了全球范围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从电影票房、国产影片的份额来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很好,但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需要质与量的共同提升。

  D.在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肯定了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电影“新力量”的认可和希望。

  9.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祜元年进士第。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兄纯祜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榖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何庸如是。”卒不就。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兄死,葬陕西。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公为哉?”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知河中,诸路阅保甲妨农,论救甚力。除给事中。司马光为政,将尽改熙宁、元丰法度。纯仁谓光:“去其太甚者可也。”左相吕大防奏蔡确党人甚盛。纯仁面谏朋党难辨,恐误及善人。遂上疏曰:“举用正直,而可以化枉邪为善人,不仁者自当屏迹矣。”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受失所学得之忠怒二字一生用不尽以系立朝事君接待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传》)

  【注】慁:打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B.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C.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D.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辇毂,皇帝的车驾,常用以指代天子。辇毂之下,指代京师、京城。

  B.台阁,指尚书台等官府,在台阁担任职务的臣子需要是皇帝近臣。

  C.保甲,古代的编制单位,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D.朋党,指集团、派别,多是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纯仁事兄如父,不扰公家。兄长有病,范纯仁安排医药饮食居住等,放弃了官职;兄长去世,他凭自家的财力办理丧事。

  B.范纯仁劝民植桑,为政宽仁。在襄城,对有罪而情节较轻的人,根据植桑多少减免所受处罚;在齐州,给囚犯自新的机会。

  C.范纯仁举荐人才,没有私心。他奏请选用正直的人,认为这样能同化枉邪之辈;他依据公议荐举人才,不求出于自己门下

  D.范纯仁为人宽厚,奉行忠恕之道。他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他与同僚、亲友相处和睦,常常劝诫子弟要责己宽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严治之犹不能,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

  (2)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田家苦

  章 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歌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奠酒乞杯珓:古代占卜之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染力

  15.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2)刘禹锡《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 ”,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的爆炸式生产和裂变式传播,让一批以“内幕消息”“较新研究”为噱头的网络谣言借机扩散。无论是的标题,还是假借冒充放心,网络谣言让不明真相的网友面对 的论调真假难辨。现实中,谣言选取网上热议话题,短时间内吸引网友关注;有的盗用冒用新闻图片,对视频资料,以“有图有真相”虚构信源,甚至形成一条包含推手公司、营销公号、刷量团队等黑色产业链。如今,不少平台已应用大数据、杋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谣辟谣。去年6月,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一旦阅读或分享的文章被鉴定为谣言,用户将会收到提醒,至2017年12月已发送3700余万次提醒,以“人工审核十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当然,(),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的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縮谣言传播。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媒体、科研机构等互联网建设相关主体也应携手合作,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覆盖广泛的传播手段,引导网民提升用网素养,增强抗谣免疫力,共同营造良妤的网絡生态。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的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B.政府部门需要开通顺畅的信息发布平台,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

  C.政府部门需要开通顺畅的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

  D.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的信息发布平台,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辟谣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真相从源头“跑过”了谣言

  B.辟谣确实有效,而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

  C.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辟谣确实有效

  D.如果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需要辟谣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振聋发聩 言不及义 断简残编 移花接木

  B.振聋发聩 言之凿凿 断章取义 偷天换日

  C.耸人听闻 言之凿凿 断章取义 移花接木

  D.耸人听闻 言不及义 断简残编 偷天换日

  20.下面是某市电力公司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通 告

  为保障春节用电顺当,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情通告如下:打算于2018年12月20日上午8时至12月21日上午8时,对以下区域采取临时停电措旎:北大街沿线、复兴大道沿线、金明大道沿线。停电时候给大伙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21.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内容,不过50个字。(6分)

  作为一项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就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缺点中,较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德国)費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林景熙《溪亭》中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是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下一篇:陕西陕西2019届高三一模(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分享!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