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繁荣时期都有哪些流派?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樱桃 2019-01-30 14:01:51

  秦腔其实我们还是熟悉的,在我们的众多的电视机节目上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这个艺术的物种,确实那种慷慨激昂的感觉也让人振奋,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秦腔的相关流派等知识,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站!

秦腔在繁荣时期都有哪些流派?

  戏曲流派的出现,标示着戏曲发展的成熟。秦腔流派的纷呈,告诉人们:此时的秦腔已发展到一个极为光辉的阶段。从当时大量的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秦腔流派,繁花似锦,光彩纷呈,百花争妍,万千红紫。具体来说:

  因流播地域有别而有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流派。

  东路秦腔,又名东府秦腔;因主要流行东部的古同州府即后来的大荔一带,又称同州梆子,也称“大荔腔”“同州腔”。有平、侧二调,常多用拖腔,被称为“东”。艺人有喜儿等。

  西府秦腔,又名西路秦腔,因主要流行于西安以西以凤翔为中心的陕西西府而得名。唱腔以慢板见长。明代已很兴盛,至清雄踞西府。清中叶吸收“礼泉腔”与“周至腔”“康王腔”的艺术特色,出现了不少连台本戏。并向西扩散至今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南路秦腔,又名汉调桄桄,以南郑、洋县为中心,唱腔浑厚朴实。扩散至川北一带,对川剧的弹戏有重要影响。

  北路秦腔即阿宫腔(又名遏工腔),唱腔翻高就低,以渭北富平为中心,扩及咸阳、渭南等地。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被称为秦腔正宗。曾融合其他四路及周至腔、礼泉腔、同州腔、渭南腔诸腔。剧目丰富,艺术力量雄厚,做派细致。从声腔上说,清初有“秦声派”“西调派”等;中叶有四大声腔,即渭河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礼泉腔,渭河以北的大荔腔。“音虽递改,不过即本土所近者少变之”。

  从艺人的演唱风格与特长上分,则有在有影响的魏长生的魏派和西安的以扮相擅长的姚琐儿派、以唱腔擅长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艺擅长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长的岳色子派(简称姚派、樊派、申派和岳派)。他们都有自己的绝技和个性特点。有如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所说:

  曲部中有三绝:有祥麟者,以艺擅,绝技也;小惠者,以声擅,绝唱也;琐儿者,以姿首擅,绝色也。色子姓岳名森玉,长安人,艺少不及祥麟,声少不及小惠,色少不及琐儿,而能奄有诸人之胜,曲部中之刘真长也。

  晚清时,又有以旦角见长、承继魏长生流风余韵的陈雨农的陈派;以须生见长、有活关公之称的润润子的张派,人称须生泰斗;有胎里红党甘亭的党派等等。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戏班子,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都为秦腔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上述各艺术流派中,除他们的创始人外,都毫不例外地拥有一批风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艺人,多者百余人,少者数十人。如魏派的再传弟子陈银儿的“闺妆健服,色色可人”;杨五儿的“扮卖婆、村姑,甚是称俏”;陈金官的“以碎步见佳,声容真切”;王湘兰的“以娇取胜,得魏长生真传”;刘朗玉的“歌音清美,每于淡处生妍,静中流媚”;满囤儿的“似怜似怯,传情在无意之间为之”;于三元的状乡里妇人,神情逼肖等等;岳派中的张南如、张友泉;申派中的豌豆花等。真是人才辈出。

  在艺术上的创造,更是惊人。尤其是魏长生的改“戴网子”为“梳水头”以及“踩跷”的创造,把秦腔表演艺术推至化境。过去秦腔旦角头面部的化妆比较简朴,只用黑纱包头,他却将其改为在鬓角贴片子、梳彩头,这样不仅可以根据演员的脸型去造型,而且增加了面部的美,可使观众看到“与妇人无异”的面部,造型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踩跷的运用,也有利于男旦碎步腰姿的训练和舞态的婀娜多姿。有如清人杨懋健所说:

  俗呼旦角曰包头……今则俱梳水头,与妇人无异。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踩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

  这一造型不仅为男子扮旦色的改变面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影响了后世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旦色化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就说:“他(魏长生)的化妆梳水头,给予旦行很大影响,而他的艺术风格,一直贯串到今天的老艺人于连泉(小翠花)先生身上。”其他如表演技巧与特技方面的“三鞭子”“三杆子”、甩梢子、耍翎子、耍牙、吹火、鞭扫灯花、血彩等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近一两个世纪的“秦腔热”,也正是形成于这一历史时期,而且不断升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屠呦呦入选20世纪较伟大科学家!她的科学贡献有哪些? 下一篇:秦腔是什么?为什么西北人爱唱秦腔?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