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答案!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樱桃 2019-03-05 17:29:55

  高三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阶段了,尤其是是在下学期高考更加临近,我们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确实也到了我们该补缺补差,找出来学习上面问题的时候了,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河北省武邑中学的高三下学期语文质检试题答案,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伊顿教育广西网站!

河北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质检语文试题答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答案

  1.A(B“风随草动”错;C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在文中没有依据;D“在秦朝时期”错,“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过了法律”无依据。)

  2.B(“符合人”错,应是“大部分人”)

  3.B( 两方面的结合并不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

  4.C(3分)

  5.(6分)

  参考答案:

  故乡只是描述流亡状态的名相;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较后一站;对家的态度无论是悲凄还是豪迈,皆只是对流浪哲学的选择;故乡可能是一种美化了的记忆。

  评分标准:每点2 分,答出3点即可得。

  6.(6分)

  参考答案:

  ①选用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块垒”“街谈巷议”“高视阔步”“相视有如异类”“摩挲”等有古诗文色彩的词句,格调典雅。

  ②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具有典雅齐整之美。

  ③修辞上多处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多个“同样……”,显得齐整、典雅。

  7. B。没有“反衬”。

  8.(6分)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境,丰富人物形象。

  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9.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品质;

  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

  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4分,每点1分)

  作用:①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

  ②四个句子,“他怕死,更怕……”,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③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2分,答出2点即2分)

  10.D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A (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12.C (“宰相力荐他”错,根据原文“得象荐宋祁”,宰相章得象分享的是宋庠的弟弟宋祁。)

  13.(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备饮食。(否定判断句、“所以”“故事”和“具”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畿辅”“羡”“更戍”“苟”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

  14.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15.①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林清晨图景。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④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世俗中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 ⑤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⑥与尾句呼应。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 爱和留恋。(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7.A(法制社会: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指的是社会是依法的,讲法的,是有法律制度的。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和稀泥、抹光墙:和事佬做派。各打五十大板: 对事物不分青红皀白,不论是非曲直,对当事人双方都加以批评、指责,打击或惩罚处理。罚当其罪: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 罚 不当罪: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当)

  18.C(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后面;事件已经发生,不需假设。)

  19.(1)法律知识的缺乏 (判断从下一句从自身为人处世的人情维度出发)(2)警方的处罚是合理的(或这种处罚是合理的)(3)应受到相应的处罚(与“应该鼓励和提倡”相对) (每句2分)

  【参考答案】①“”改为“及时”;②“溜达”改为“逗留”;

  ③“出去”改为“外出”;④“告诉”改为“通知”;

  ⑤“小伙伴们”改为“大家”。

  21.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扎实作风;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环境选择;谦谦 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行

  2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阅读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材料内涵,可以得出不同的作文立意:一是抓住“细节”二字,可以得出“细节决定成败”的哲理;二是抓住“请教”二字,可以得出“要虚心求教”的观点;三是体味侯宝林先生探究问题的特点,得出“要有认真的态度,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作文立意。

  参考译文: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陕西雍丘。天圣初年,考中进士,陕西府试、试部礼都是,当时仁宗亲自考试策问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下诏按他的建议办。密州土豪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理力争,终于王澥被判死罪。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即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不吉祥。”仁宗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有整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于是就改成后来的名字宋庠。宝元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任参知政事。宋庠任宰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典章制度,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分享宋祁。仁宗向来中意宋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皇祐年间,宋庠升工部尚书。皇祐三年,宋祁的儿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结交为朋友。而张彦方伪造皇帝诏书,替人补授官职,被判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刑部尚书掌管陕西府,后调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再升兵部尚书。他多次说:“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城附近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宋庠)以司空职衔退休。去世后,谥号元献。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共同以 精通文献经典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校定《国语》,撰写《补音》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生不做。”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等到宋庠在陕西时,沈邈的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出借给县人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上是由其他的病所致。而沈邈之子为府吏所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只有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高有德的人。他的弟弟叫宋祁。

  分享: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总是感觉过得压抑怎么办呢?该怎样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下一篇:遇事总是容易慌张是怎么回事?是为什么呢?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