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孩子学习态度不好,每星期回家无法正常交流怎么办?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12-31 16:13:10

  一般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之后,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沟通,认为与父母之间有代沟,父母没有办法理解自己。所以作为父母不好一开头就去否定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懂得尊重与理解他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打开和孩子沟通桥梁。在这个时期产生厌学心理的孩子,需要好好引导,否则将会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14岁孩子学习态度不好,每星期回家无法正常交流怎么办?

14岁孩子学习态度不好,每星期回家无法正常交流怎么办?
(图片源于摄图网)

  14岁正值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比较情绪化、叛逆、敏感、孤僻等等,这是属于这个时期孩子的普遍特点,加之孩子每个星期回家,由此可以推断孩子是在学校住宿,只在周末回家,因此,还需要考虑孩子的个体特点,当孩子与父母没有正常的交流,学习态度不好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加以改善:

  一、首先,父母要相信,青春期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

  这点很重要!

  因为对于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让自己在心理上不被青春期问题“击倒”,才会建立起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的信心。

  青春期问题,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同时也是父母需要面对的。很多时候,不得不说,在孩子还没有被青春期问题“击败”前,有的父母却“投降”了。

  被青春期问题“击倒”的父母,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寻不到问题的出路,因而觉得这是个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时期,从而选择“放弃”。

  殊不知,青春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无论孩子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还是从初中一、二年级开始的,青春期终有过去的整天。

  一般来说,青春期会持续几年时间,时间长短与孩子的个体差异有关,有的孩子有一两年、两三年的青春期,而有的孩子会更长一些,平均来说,通常青春期的时间大约会持续三年左右。

  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对父母亦是一个考验。

  由于各种青春期问题的存在,会扰得父母心烦意乱,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应对等等,但恰恰在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为自己树立信心,只有自己首先相信青春期只是暂时的,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孩子的青春期,从而陪伴并帮助孩子走过这个阶段,引领孩子迈出更新、更坚定的成长步伐。

  二、对待青春期孩子,父母需掌握一个原则——“少即是多”。

  孩子到了青春期,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改变,有的孩子改变得缓和些,有的孩子改变得激烈些,无论曾经的孩子是怎样的,那些青春期共有的特点多少都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对此,父母需要有心理准备,也需要适时地对教育方法加以调整。

  在孩子小时候,来自父母的叮嘱,孩子会接受,他们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指示,但是,到了青春期,这种状况会发生改变,父母会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对自己的“抵触”情绪多了,当父母说多了、做多了,孩子会觉得父母唠叨、干涉自己,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普遍现象。

  因而,无数的青春期教育案例告诉我们,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需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少即是多”。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这样做:

  1、少说话

  让话说到“点”上,不唠叨,有的话点到即止,无需反复,这样,说出来的话会更加“掷地有声”。

  即使孩子没有对父母说的话即时做出回应或反应,请父母相信,那些话孩子实则已经听到了,请给孩子一些“消化”的时间,14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对于父母说的对的话,他们会接受的。

  2、少叮嘱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父母过多的叮嘱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不妨放放手,少些叮咛、嘱咐,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3、少参与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他们有自己的社交需求,有自己的个体行动需求,重视个人隐私。

  父母不应再像孩子小时候那般事事参与,而应尽量少地参与孩子的个体活动,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权利与空间。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事关安全,需要父母需要的监管,父母还是应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的。

  4、少打听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对于与孩子有关的事可谓尽在掌握,可是,孩子大了,到了青春期,父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难免会引起孩子的抵触。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的是有原则地放手,在不违背基本原则、准则的情况下,无需再对孩子所做的每件事都要打听得清清楚楚,给予孩子的自我支配权,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成长空间。

  不要小看了这些“少”,“少”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这些“少”反而意味着“多”,父母看起来“少”做了的这些事,得到的却是更“多”,其中,较重要的,便是会得到孩子的“心”。

  而能够得到孩子的“心”,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多”呢?

  三、父母需要理解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父母与孩子需要取得“共鸣”。

  很多家庭在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出现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父母没有与孩子取得“共鸣”。

  “共鸣”对于青春期来说,太重要了。

  一般来讲,我们所看到的能够成功处理青春期问题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所“共鸣”。

  共鸣,在物理学上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是指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拿青春期来说,处于这个时期的人是孩子,看起来,父母们普遍对青春期感到焦虑、头疼,但其实,更焦虑、更头疼的人,是孩子。

  孩子经历了青春期前后的变化,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改变,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是比父母更感到无措的人,他们是更需要给予帮助的人。

  表面上来看,青春期的孩子或张狂、或易怒、或有这样那样的表现,但实际上,在这些表现的背后,反映的却是孩子面对问题时的无力、无助、无奈,他们没有更好的疏解渠道,不知道怎样去化解问题,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因而表现出了令父母感到困扰的一面,其实,父母所感受到的,正是孩子所面临的。

  因此,若要解决青春期问题,让问题得以改善,父母需要做的,便是与孩子找到“共鸣”,倘若孩子是一个音叉,TA已经在振动发声了,来自父母那方的发声,会使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

  请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所面临的生理改变、心理改变、环境改变等,换位思考,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陪伴,这是与孩子产生“共鸣”的前提与基础。

  四、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指导,来自父母的有效指导,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青春期,改善青春期问题。

  孩子到了青春期,虽然会做出许多令父母头疼的举动,但其实,这些举动背后,都在向父母传递着一个信号——孩子需要成长的指导。

  尽管在面对青春期问题时,经常求助的人是父母,但实际上,较需要帮助的人,是孩子!

  因而,来自父母的有效指导,是解决青春期问题的“良药”。

  除了上述几点谈到的以外,针对题主提出的问题,我想与题主分享以下几点建议:

  1、当暂时无法与孩子面对面正常交流时,不妨借助社交工具,如微信、QQ,同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可以在孩子能够使用手机的时间,与孩子视频通话,或者发送语音信息、文字信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不要忘了“少即是多”的原则,适量、适度的信息交流会有助于增进亲子感情,但切记,凡事过犹不及,父母把握好“度”即可。

  2、周末留出一些与孩子共度的休闲时光。

  比如一起外出游玩、运动、爬山、吃饭等等,不仅丰富孩子的课余时光,也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同时,这样的休闲时光也是较好的教育契机,父母可以在游玩、运动的同时,与孩子做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也愿意在这样的时刻说出来,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3、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过于在意成绩、排名。

  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并且是不以成绩、排名为先决条件来支持自己的,孩子也愿意与父母倾吐心事,使得亲子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4、如果孩子住校,请不要忽略日常对孩子的关心与帮助。

  对于住校生来说,由于平时不能在放学后第一时间回到家里与父母交流,因而一些问题也便逐渐“积攒”下来,到了周末,回到家,反而不想说了。

  因此,父母在平时就要对孩子多关心一些,虽然父母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对孩子当日的情况有所获悉,比如借助手机、电话,在晚间与孩子做适当交流,或者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

  也许孩子对这样的交流不会表现出什么情绪,但在孩子心底,其实是高兴的,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帮助——无条件的关心与帮助,不是关心成绩、排名,而是关心自己,无论何时,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综上所述,当父母相信青春期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遵行“少即是多”的原则,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与孩子取得“共鸣”,相信,目前所面临的青春期问题可以得到改善,孩子的成长也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当父母主要的职责在哪些方面?怎么样才能做到尽责? 下一篇:上初一的女儿年级前十,考试出了点小问题该不该发火?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