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品中正制”?此制度源于那个朝代?如何影响后世?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11-30 10:56:19

  九品中正制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这个制度被沿袭了好几个朝代,也是对于古代社会阶层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各位小伙伴了解多少呢?这个制度实行于那个朝代?是什么样的一种机制?重大影响是怎样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一睹此风采!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此制度源于那个朝代?如何影响后世?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士族大地主陈群向曹丕提出的一项有关选拔人才的改革方案。公元22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但曹丕并不满足于魏王的称号,他渴望灭汉称帝。曹丕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并且是心甘情愿的支持。九品中正制就是曹丕用以笼络他们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这种手段有效。

  两汉时期,官员的选拔大致是由“察举”和征辟”两种途径而来。这两种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但在东汉以后,社会因战乱和自耕小农的不断破产而动荡不安,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系不断崩塌,整个社都处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不论士人还是庶族,都在这样一场大的迁徙潮流中流离失所远离了世代居住的故土。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基层组织基础上的乡举里选当然也就无法实行。但政权想要平稳运行,需要依靠大量的人才进行支撑。并且,也只有将人才大量地吸纳进统治阶层中,才能、有效地扩大统治集团的势力。因此,曹氏政权在其初期就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在经过了一系列争斗与相互妥协之后,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颍川陈群向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简单而言,就是古代中国用来选拔官员的一种手段其基本内容如下:政府在各个州郡选择品格贤良的有识之士,作为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在州和郡中,中正官的名称略有差别,所谓“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但他们的职责是相同的。州一级的中正官需要是现任的中央二品以上高官,这些官员被任命为其所在州郡的中正官他们按簿世、行状、乡品等标准来品评州郡士人。其中簿世是指这些候选士人的家世背景,行状即是他们个人政治才干与道德品质乡品就是中正官的鉴定意见。较后,综合这些条件,将候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个等级,也就是九品。中正在品评完候选人之后,会将材料汇总给大中正,较后上承给司徒,作为日后选举官吏的依据。对于品评标准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公元265年,陶侃曾任中正官,他提出六条品评的标准。这六条是: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和学以为己。

  从上述来看,貌似中正官在整个九品中正制中的作用仅限于品评人物,无伤选举之大局。但实际并非如此。中正每隔3年都要对士人品级进行一次清理和调整,他们有权进退士人的品级,“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大中正还可以推举下一级的中正官,但任免权仍掌握在皇帝手里。在选举中本应承担重要责任的吏部,反而只是一种摆设,一种仅根据中正所定“品状”确定官员选用的道具。

  在随后的西晋王朝中,也同样采取这一方式选官。尽管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但这一制度还是被延续了下来,直到隋朝初年才被彻底废弃。从曹魏到隋初的300多年间,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方式。关于九品中正制的一些细节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论。诸如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官品评的对象是仅限于官员,还是将未入仕的人员也囊括在内。但这对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九品中正这一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出现之初,的确有将用人权收归中央的意图。但实行的结果,却是与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政策的实施,反而加重了大族在地方的影响力,使得权力下移较终形成了门阀政治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虽然九品中正制自身有着种种问题与缺陷,但在实施之初毕竟起到了为中央搜罗人才、巩固统治的作用。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此制度源于那个朝代?如何影响后世?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如何写读书笔记?4个方法教你掌握书中的知识! 下一篇:自我、本我和我应该怎样通俗地理解?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