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称呼源于何时?中堂在清朝时期的地位如何?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2-12 11:32:39

  我们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就被人们称为“李中堂”,中堂称呼并不是清朝的原创,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个称呼。后来沿用至清朝,只是在每个朝代的职务和赋予的历史意义是不同的。在清朝时期的中堂除了位高权重,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才会由此称呼。具体的我们来看看!

“中堂”称呼源于何时?中堂在清朝时期的地位如何?

  中堂这个名字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好多年前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就被人称之为和中堂。又比如说《甲午风云》中的李鸿章,被大臣们称之为李中堂!

  可以说,在清朝时期,中堂是一种尊称,能被称之为中堂之人,需要挂着大学士或者协办大学士的头衔才行,可以说是朝之重臣。

  中堂之名,较早可以追溯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在中书省设立政事堂,是宰相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取中书省的中,取政事堂的堂,二者合二为一,即为中堂,因此唐朝的宰相,有时也被称之为中堂。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转而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这些内阁大学士就被称之为中堂(有些时候,中堂也特指首辅大学士)。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其实不太多,按例一般都是3—4人,其中领头的一位内阁大学士被称之为首辅,其余被称之为次辅。不论首辅还是次辅,都被称之为阁臣,也被称之为阁老。这些阁老实际上就相当于之前的宰相,权力很大,特别是张居正为首辅期间,更是权倾朝野。

  明朝时期的“中堂”(内阁大学士),还是比较值钱的,毕竟内阁大学士一般也就是3 - 4人。但是到了清朝时期,中堂相对来说就变得“廉价”了。

  清承明制,也才有内阁制,同样有内阁大学士。按照清朝的制度,大学士一般情况下有四人,满汉各两人,都是正一品。但是清朝和明朝不一样的是,在大学士之外,又增加了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从一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之为中堂。李鸿章初为协办大学士,后升为武英殿大学士,故而有李中堂之名。

  前面我也说了,清朝的“中堂”远没有明朝的值钱,因为自康熙设立南书房开始,雍正又设立军机处,特别是军机处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内阁成为了清朝的权力枢纽。也就是说,自军机处设立开始,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荣誉称谓。

  但是,反过来说,能被授予大学生或者协办大学士的人,往往都是朝廷重臣,比如说张廷玉和珅等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快要退休时也会被授予大学士或者协办大学士,比如说纪晓岚。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可观测宇宙的直径(930亿光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下一篇:汉武帝为何会对刘询产生如此大的芥蒂?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