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风骨”怎么理解?唐朝初期的“建安风骨”是谁提倡的?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李娜 2019-12-08 13:51:49
  你是如何看待文人风骨?对“风骨”有怎样的理解?这一词多用在诗人身上,唐宋诗词的经典呈现多在诗人们身上对的坚定意志和人生坎坷仕途的感慨,他们自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造就了流传至今的优美诗词,不少学生对文人风骨这一次不常听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广西秦学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一次的分析解释以及对唐朝初期的建安风骨在政治和社会以及情感上的总结,初高中生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关于诗词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你学到和收获课外知识。
“文人风骨”怎么理解

  首先说一下我对“风骨”的理解:

  “风”是自然界空气流动的现象,春风起而万物复苏,风吹而草动,所以,“风”是力量的象征。引申到文学上就有“春风得意”、“仙风道骨”、“高风亮节”等等,这里的“风”也是一种力量,是在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具有感染力的品格,如高山仰止,令人如沐春风。

  “骨”是人与动物身上的骨骼,具有一种支撑的作用,无骨则不能站立。引申为一种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品质,如王安石的咏竹诗中说:“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人爱竹,因为竹生而有骨有节,挺立刚强。

  所以,“文人风骨”就是文人身上具有的坚韧、不屈的品格,他们有崇高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有敢于献身的精神,当他们这些品格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时,就会感染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唐朝初期,当格律诗从南朝延续而来并逐步走向成熟时,文坛上诗人醉心于格律诗的创作,过于重视辞藻、声律,而忽略了诗歌内容。到了陈子昂提出复古改革,提倡诗歌创作应该“复归风雅”,学习“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建安时代文人与文学创作特征的高度概括。这里有文人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人生短暂的叹息,也有壮志难酬的悲鸣。

  一、激昂的政治热情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汤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时期的文人虽然饱经颠沛流离之苦,但也饱含激昂的政治理想,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千古,所以在他们的诗歌中有慷慨激扬、梗概多气的特点。如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人生苦短的感慨

  战乱的时代是生灵涂炭的时代,人多短寿,或死于战争,或死于权谋,或死于疾病。而文人的心尤其敏感,况且人生理想尚未实现,所以建安时代文人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岁月局促的感叹,如徐幹《室思》: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也有英雄暮年犹有壮志的豪情。

  三、壮志难酬的悲鸣

  建安时代是一个不幸的时代,社会动荡,世风败坏,尽管建安诗人有满怀的理想,有直面苦难的勇气,但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世事的易变,也使得他们常常感受到满腔志意难以实现的痛苦和焦灼。如徐幹在《室思》里说: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生处乱世而满怀理想,有人生短暂和壮志难酬的悲叹,但仍然积极进取、努力追求,这就是建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影响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

  除了建安风骨,历代具有“风骨”的文人不胜枚举,如屈原之忠君爱国,为理想虽九死犹未悔;陶渊明之真淳质朴,结庐人境而能心远地自偏;杜甫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苏东坡之乐观豁达,从容淡然。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这首《春夜宴桃李园序》如何赏析?怎样流露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下一篇: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他们的诗词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