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对甲午战争有怎样的反思?从层面和民众层面分析!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李娜 2019-12-10 11:48:50

  清朝统治者对甲午战争有怎样的反思?甲午战争的产生是由于日本的扩张侵略但较终的失败却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让日本的资本更加强大,而我国却加深了半殖民地化,造成这样的结果清朝内部统治者们会有怎样的总结和反思呢?广西秦学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从两方面来分析,一则是方面二则是民众方面,历史悠久的记载让现今人们不断的去挖掘去分析和了解,解答心中对中国前世的事迹疑惑,接下来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帮助学神积累更多的课外历史。

清朝统治者对甲午战争有怎样的反思?

  清末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说将当时沉醉在“同光中兴”景象里的朝野上下惊讶的目瞪口呆。日本,这个大臣及民众认为的莞尔小国竟然打败了天朝,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国民都对这一结果感到错愕。作为都在同一时间开始学习西方的两国,仅仅三十余年却产生了如此不同的结果,对此上下都不免开始反思原因如何。

  清朝人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层面的统治集团,另一个是民众层面的知识分子。

  ㈠清政府统治集团对甲午战争的反思以军队体制和军事器械论为主。

  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该说与朝野上下对开战的准备不足有关系,实际上当时清朝的综合国力要强于日本,经过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朝积累了一些工业基础,所谓的同光中兴即是由此而来。开战之前大多数大臣认为日本不足为虑,日本不敢和清朝开战并且也没有那个实力,可惜之后被现实的耳光打的啪啪作响。怎么曾经的倭寇会变得如此强大?我天朝为什么会打败了呢?一连串的疑问在朝野上下大臣心中翻来覆去,然而大多数人的反思是军队体制及武器等落后于日本,这从李鸿章写给慈禧、光绪帝的奏折里就能看到,他说“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固由众寡之不敌,亦由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其实此奏折的意思代表了很多大臣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想法,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他们不愿意去想,也不敢去想,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说。

  其实朝臣里也有一部分意识到体制的问题,包括光绪皇帝也认为要改革制度,不过在守旧势力面前终归难以实现。随着之后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统治集团开始学习日本并派人出国考察,也认识到需要对现状加以改革才能继续统治下去,于是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以及之后进行的推行政策、预备立宪等等。

  ㈡民众层面的知识分子对甲午战争的反思以改革制度为主。

  当时清朝的知识分子以部分低级官员、举人以及留学生为主。可以说这些认识分子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思是相对深刻的,但举人和留学生两个群体的反思又有不同之处,下面来分别说说。

  ⒈官员举人主要以君主立宪为主。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到京城后,当时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的举人们群情激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部分官员联合举人们上书清政府提出变法等主张,签字上书的举人有1500多人,史称“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等组织十八省举人响应,虽然上书未果,但维新派就此走上历史舞台。此后光绪帝召集维新派开始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然而守旧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镇压了此次变法,不过百日变法即失败,因此也称“百日维新”。随着之后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华各列强加紧掠夺中国,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难以为继,迫不得已开始推行政策,维新派的主张表面上得到了实现。

  ⒉留学生主要以推翻帝制为主。

  受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影响,清政府向西方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了解了西方各国的各种现代制度后认为中国要想富强不被列强掠夺需要推翻落后腐朽的封建帝制,实现共和才是根本出路,例如中国同盟会就是以留学生为主成立的,海外革命党人也是以留学生为骨干,他们思想更加开放,对中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封建腐朽的清政府需要要推翻然后建立共和制才能拯救中国。

  综上所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思仅仅停留在原因表面,不愿触及深层原因,虽然之后开始转而学习日本并且派遣官员出国考察,但此后对制度的变法改革并不彻底。而反观民众层面的反思,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让国民群体醒悟,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梦境,广大的知识份子开始要求变法图强以拯救,可以说这是一次民族的觉醒,爱国救亡的思潮至此开始汹涌而来。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怎样区分英语当中的主谓宾语呢?有哪些好用的技巧吗? 下一篇:鸟归巢想起王勃的哪首诗?王勃的《羁游饯别》原文+鉴赏!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