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他们的诗词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李娜 2019-12-06 16:36:42

  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从性格和成长环境以及社会文化上如何分析?说到李白和苏轼想必大家都知道,两位诗人留下的作品让人们收获颇多,从诗句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了解社会状态,每个眼中的生活作出的诗句都与生长的环境或是社会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李白的诗词有着浪漫主义精神,苏轼的诗词有着豪放的风格,他们的诗词创作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广西秦学网小编详细分析参考一下。

李白与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何异同?

  一个文人的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有个人的性格原因(这一点重要,几乎是决定性的),有求学的各有短长,有社会的文化氛围,有人生的不同经历,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形成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读诗知人,同样地,熟悉了一个人,自然会在诗歌作品中区别出他们的不同来。

  性格天分

  从天分来讲,这两个人是不相上下的。性格中豪放如大江奔流入海,委婉如月下顾影自怜。作为一个远其他文人的等第,李白、苏轼在性格上的聪明、敏锐是相通的,这其实是作为一个文人的基本素质。只不过这两个人走得更远,更加明显。

  这也就形成了二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底色基本相同。

  所以才有王国维言:“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

  后天环境

  李白自称年轻的时候山中学道,其实是因为没办法参加科举,在四处干谒的时候为求与国教亲近而说的,是用来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就连他自己姓李这个国姓,都是没有办法查验的事情。但是个人的聪敏,让他在诗学上很早就展现了自己所学方向的能力。

  而在当时的诗坛,已经开始流行格律诗,这并非李白所长。文坛领军人物李邕、贺知章都是格律派,其实他们对李白这位来自碎叶城的老一派歌行体写作者,并不是很感兴趣。大家都传说贺知章欣赏李白,称他为“谪仙人”,其实贺老不过是对他来历不明的一种质疑罢了。做酒友、诗友可以,分享当官就算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白那么多年都干谒无功,直到四十岁才凭借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的双重分享进身皇庭,供职翰林,成为皇家文艺干事。

  就严谨文学来讲,李白是一把锋利的,不守规则的剑,这在他的作品中也一览无遗,虽然他的七绝也是当朝一品,但是他更加得心应手还是歌行体。

  苏轼不一样,所谓苏门三学士,全入八大家。他是家学渊源,从小就得到系统地、更加完备的学习。加上个人的聪敏,年纪轻轻名声雀起,二十岁进士及第,虽然后来也经历过生死的波折(乌台诗案),但是和李白比起来,至少在早期的教育和入仕是的。到了中年,即使遇到波折,因为思想的成熟,境界逐渐豁达,也就不会像李白一样对自己的才能被空置而心生不平。

  所以,苏轼的境界是开朗豁达的,这自然带入了他的诗词创作。特别是晚年,儒释道三家思想观通识,基本上他已经成了一位“觉者”,觉者的智慧加上天性的豁达和文采风流,共同铸就了这位全社会都尊敬、喜欢的人物形象。

  社会文化

  唐是盛世王朝,前朝齐梁体在初唐被猛烈批判,体裁上发展出格律诗,题材上不再囿于前朝颓靡,立意上大开大合,昂扬向上。李白处在这个诗歌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科举考试推动诗歌兴盛,一方面诗歌理论复古,拟古,格律,百花齐放,他凭借个人的不世文采、浪漫想象、道家思想、落拓仕途为世人展现了诗歌较离奇,较伟大的一面。被尊为“诗仙”。

  造就李白的固然和他本身性格有关,也和大时代息息相关。其实真正比人生经历,王维倒是和苏轼的走向有些相像。但是为什么从来不把这两位来做比较呢?因为王维后期作品充满“禅”意,自成特色,云静风清,好是好,却没有李白那种致死还要投奔前线的豪侠意气。

  苏轼的经历和王维有些像,但是宋朝理学大兴,佛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逐渐沦为士大夫的思想玩物。也就是说信归信,但并不当真。而苏轼正是把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人,他只选自己需要的来信。佛、道都对他的思想有影响,但是对作品只是起了加成的作用,表现并不明显。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他自己领悟到的人生境界,而非佛家、道家的精神灌输。

  李白因为唐朝儒家思想不兴盛,入了道籍,作品中神来鬼往,浪漫恣肆。因为没有约束,道家讲究的就是顺其自然,逍遥任性。王维的后期作品中佛家的思想渗透过多,被称为“诗佛”。而苏轼的作品,佛道儒思想皆可用,但表达的是自己的境界和人生。而且,总的来说,还是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儒学的影响更加根深蒂固。

  我们分别看两人的临终作品(较后的风格),能够明确体会到这其中的区别:

  李白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依然是歌行体,依然在奋力抗争,依然将自己比作四海鲲鹏。李白的风格就是浪漫至死,他将个人感情带入诗歌做到了极限,并因此得到天下万世文人的心心相照,得以站上中国传统诗歌的较高峰。

  苏轼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潮。

  这是苏轼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用词简单,却充满大巧不工的佛、道之心。我们知道他写庐山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知道他写潮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庐山烟雨和潮这两大至美景色,在苏轼的《庐山烟雨》中反复提到,其实是领悟到《五灯会元》中的佛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相信大家都能看懂。

  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两首较后的作品,窥探出李白、苏轼二人的人生。他们的人生,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结局,就是他们作品的创作风格。

  李白晚年颠沛流离,依然天天买醉,病死犹有报国扬名之志。

  苏轼临终悄悄地回怼劝他念经去极乐圣地的和尚说:“着力即差”。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文人风骨”怎么理解?唐朝初期的“建安风骨”是谁提倡的? 下一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什么意思?“鲈鱼脍”是什么典故?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