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震云?地震云为什么被称为伪科学?为什么地震云在中国日本这么受欢迎?

教育资讯 来源:网络 编辑:樱桃 2017-08-09 10:59:06

  昨晚小编在古都西安的上空居然看到了地震云?这是小编第一次看到所谓的地震云景象,所以小编也忍不住来了解地震云的相关知识,究竟什么是地震云呢?地震云又为什么不被承认被称为伪科学呢?那为什么地震云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却收到广泛的赞誉呢?关于地震云的相关知识,小编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想要了解更多地震相关地理知识,请关注伊顿教育广西网站 。

  

什么是地震云?地震云为什么被称为伪科学?为什么地震云在中国日本这么受欢迎?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毕竟现在还没有找到地壳运动与短时间气象变化相关联的理论证据。只有中国、日本、印尼等还有较多民间爱好者对它进行探索。

  “地震云”概念的由来

  “地震云”是日本奈良市长键田忠三郎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位市长没有关于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背景。

  1948年6月27日,他说看到天空出现了一条带状云,三天之后,日本福冈发生7.3级大地震。于是他提出一个“想法”:每每大地震前,天空会出现怪异的云,并将其命名为“地震云”。

  之后,“地震云”的说法在民间长盛不衰,尤其在日本和中国两国广受欢迎,中国八九十年代大热过一阵子。
#p#副标题#e#

  现在,虽然已经有气象和地震的人士多次科普“地震云”并不存在,依然有一些民间“地震云”矢志不移地发布“地震云”理论,并以此进行地震预报,还有相当数量的粉丝坚信他们能“看云报地震”。

  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水汽……都会被地监测到。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辐射”到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那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没有数值异常呢?还要等着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

      地震云形成假说

  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头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

  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p#副标题#e#

  地震云为什么受欢迎?

  所谓的地震云的“理论依据”

  “地震云”们还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科学性”。这些“理论依据”总体上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说,地震前,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波动”“振荡”“高能水汽”…等形式从地下悄无声息地先冒出来,然后“辐射”到天空,影响云的形状,出现地震云,过几天就地震了。

  这些“理论”乍一听挺唬人,其实经不起科学验证和推敲。

  心理聚焦效应

  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经历的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是“罕见和异常”的,这就是心理聚焦效应。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都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也是这个道理。

  人类在地震这样恐怖的天灾面前,显得太渺小、太无力,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能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比如看云)来预先判断地震的出现,“地震云”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总会有迎合者。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一提起北海就想想到传销?外地人来广西,误入传销组织怎么办? 下一篇:为什么地震时候会感觉到头晕?原来地震头晕是一种运动病?地震你头晕了吗?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