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的固化以及寒门再难出贵子,让我们很多人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很多人开始不上学,面对我们的阶层固化,我们的奋斗真的是没有意义的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调整我们的心态呢?伊顿教育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为什么我们要奋斗的相关资讯,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伊顿教育广西网站!
01
前几天,和几个学生家长坐在一起闲聊,说到TA们去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情况。
TA们的孩子比我的大几岁,大多已经上中小学。
一个家长忽然说了一句:“我发现那些中小学里的学霸,几乎清一色长得挺好看,家境也特别好。”
其他几个朋友都愣了一下,随后猛点头:“你不说我还没发觉,你一说我发现还真是。”
我们继续讨论:“原因在哪儿呢?因为家境好一点,他们的爸比较有能力、能赚钱,所以就能找到长得漂亮一点的老婆。这样的结合,也是一个基因改造工程,大概率上会生出长得好看一点的孩子。”
讨论仍在继续:“家境好的家庭,就比较重视教育,舍得在孩子身上下血本,不管是金钱上的还是时间上的,所以孩子的学习也挺好。”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身边那些家境好一点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很叛逆很让老师头疼的。老师较喜欢的学生,是那些家境一般甚至贫寒但特别努力、懂事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被当成是一种先进在宣传,可是二十几年过去,这部分孩子像是消失了一样。”
这话听来有点,但讲述的也是一种事实: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似乎越来越严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只会打洞”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实。
02
无独有偶,前两天我看到一篇讲阶层固化的文章。
文章里摘录了一段调查数据,说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然后得出以下发现:
1、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2、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3、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
也就是说,寒门子弟能挤入学校的,越来越少。
放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
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也就是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学校。
这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
什么是马太效应?其实说白了就是: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弱。它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里的“损不足奉有余”,说的正是马太效应。
落实到社会现实层面,便是:有钱的,会因为有钱,而变得更有钱;反之,没钱的,会因为没钱,而变得更没钱。
03
关于马太效应,我们可以举个较简单的例子。
过去十五年前,较赚钱的行业是房地产。你买房与否、买得早还是买得晚,产生的差距能分出两个阶层来。
假设两个人都有胆识和投资眼光,但是,一个父母有钱,一个父母一分钱也支援不了。
父母有钱的,拿了父母的钱早早在市中心买下一套房子;父母没钱的,你需要奋斗好几年才能凑齐首付。然而,当你凑齐首付以后,你才发现房价已经涨得你快够不着了。
而原先那些拿着父母钱买房子的朋友,在原来的房子住上几年后发现住着不够爽,然后就倒腾换房子。这一倒腾,房子越买越大,越卖越贵,越卖越好,越卖越多。
就拿我来说,2001年我靠高考改变了命运。若不是拿了个全市文科第一,我连去北京上大学的路费都没有。
那一年,我17岁,然后,从那一年开始我没再用过父母一分钱,甚至还能省下来、赚来一点点钱贴补家里。
大学我是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参加工作时因为没门路,吃了不少苦头。
参加工作后,当别的同事已经可以把收入攒下来去做投资时,我还需要“哼哧哼哧”地还大学时欠下的助学贷款。
有一次,一个投资机会摆在我面前,同事问我:“你要不要投点?”
我查了下账户余额,再想了想那笔欠债和这次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直接就打了退堂鼓。结果,几年过去,人都发现:原来那笔投资,几乎稳赚不赔。
如果时光倒流到那时候,我想我还是不敢,因为兜里无余粮,我惧怕风险。
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我买房的决定(我的买房经历,可查看这篇文章:《买房不会让你变富,但不买房会让你更穷》)。
我是一路看着广州的房价涨上去的,到了2010年攒够首付了才出手买了一套小公寓,然后前两年又换了房子,终于过上了“家有几口人就有几间房”的生活。
而那些不需要偿还助学贷款、拿着父母给的首付钱去买房的同龄人,早已经在广州坐拥好几套房产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倘若我晚出生十年,会怎样?
很明显,我可能根本找不到好一点的工作,也根本买不起房子。
为什么根本找不到好一点的工作?
因为大学扩招严重,大学生、研究生遍地,学历贬值了。
04
人们都说,80年代是农家子弟的黄金年代。
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几位行业大佬,比如雷军、马云、李彦宏、王卫都出自寒门,王健林算家境不错,只有马化腾能称得上富二代。
高考1977年恢复,随后我们迎来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这三十年,让很多人翻了身。
一批上过大学的天之骄子,也在这三十年里成长为了社会精英。
那时候,我国大学并没有扩招,上大学是需要门槛的。大学生毕业后,是市场上的稀有人才,能得到与其学历相符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2000年前后,我国大学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得到缓解,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一步步堵塞住了底层民众想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奋斗之路。
原来,寒门子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大学扩招后,权贵子孙也能轻易考取大学,哪怕是三本,然后也能凭借大学的招牌以及家人的人脉资源进入好的单位。
而贫寒学子呢?哪怕毕业于大学,但若没有门子和路子,你需要付出比他们多不知道要多少倍的努力,才能和他们坐在一起喝咖啡。
一个事实是:很多寒门子弟,即便读了大学,较后也只能进工厂。
05
不管你如何举出多少名人的例子来论证“英雄不问出身”“出身决定不了一个人整个人生”,都不得不承认一个大概率上的现象:一个出身不大好的人,需要付出比出身好的人多很多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越自己的出身,进阶到更高阶层。
出身不同,人生的起点就完全不同。一个富二代什么都不做,他拥有的财富够你奋斗几十年。如果你的出身不好,就注定你没有资源,没有帮助,没有扶持,一切只能靠自己,你需要比别人跑的更快,跑的更久,才能赶上别人。
这个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先要花很多年的时间,弥补上一代的资源差距,然后还要花很多年时间才能赶上周围的人。弥补这些劣势,有人需要五年,有人需要十年,有人需要二十年。如果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还要努力,那你只有被碾压的份。
关于出身,曾经在上海滩可以呼风唤雨的黑帮大佬杜月笙曾对一个朋友说过:“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呢,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啦。你说我做事情怎么能不谨慎呢?”
杜月笙说出了出身不大好的人们的心声:我们真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轻易犯错,才能拥有一个好一点的人生。
讲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这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
既然不公平,那我们是否还要努力?当然。
就是因为不公平,所以我们才要更加努力。
阶层固化,并不是某个、某个时代所特有的。
人类社会出现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
封建时代,有世袭制;后来我国有了科举考试,让一部分寒门子弟有机会进阶到更高层,但绝大多数机会上升渠道还是狭窄的。
处于较底层的农民过不下去了,跟着造反,结果,要么被镇压,要么成为炮灰。总之,送命的是你,享福的是别人。
中国那么多的皇帝,真正实现屌丝逆袭的,好像只有朱元璋和刘邦。
我们再看看国外,结果也是半斤八两。看日本、韩国、香港的富豪榜,绝大多数是通过继承遗产而位列仙班的,白手起家的富豪比率小。再看看美国、欧洲也是一样的,至于那些经济、政治体制更不好的和地区,就别提了。
“风口”都是一阵一阵的,比如工业革命,比如科技革命,比如改革开放,比如房地产业黄金十五年,比如人工红利期,比如互联网+。
抓住了,你就翻身了;抓不住,也就沉下去了。
好在每隔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会吹来一阵风,对财富进行一轮新的洗牌和洗劫。只要社会还在发展着,变革着,人们还是有机会,只是有钱人的机会更多。
因为阶层固化在绝大多数时代、都存在,所以,“人穷怪社会”这种思想才是较要不得的。
如果说,阶层是平台,那么,你的努力便决定了你站在这个平台上的高度。
就像是一棵树,你没法决定自己长在海拔为几十米的平原上还是海拔为几千米的高山上,但你完全可以决定自己在平原或高山上长一米高还是十几米高。
何况,如果有大风吹来,你还可以让你的果实顺风起飞,飞到更高的地方去扎根。
不管阶层固化有多严重,我们还是能看到的确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
还有很多人,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积累和努力,较终在某一代人那里实现了阶层的质的飞跃。
06
前几天,我爹忽然跟我八卦说,小时候跟他一起玩过的某人(我应该叫他大伯,而他和我爹早就没交集了),他女儿跟我差不多年纪,现在在香港工作,年薪大概三百万港币。
我伸了伸舌头,然后问他:“那个大伯是干嘛的?”
我爹哈哈大笑,回答:“做过云南省的厅级干部。”
我说:“那不就得了,人家起点比我高那么多。如果你不是个老农民,说不定我也能有这样的成就。你要跟那些起点跟我差不多的人去比,才会觉得欣慰。”
也是前段时间,一个老家的邻居给我爹打电话说:“你女儿真是成器,能带着你去新马泰旅游,而我连飞机都没见过,我养的孩子,一个都没出息。”
我在一旁听着,很想回复这个大伯:“为了能让我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小时候我爹常年累月在外打工挣钱,而当年的你,天天在打麻将。我爹借钱也要让我们去读书,而你手头有点余钱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建房子,第二件事情是让孩子辍学,帮你建房子。”
然后,我忽然就回想起上初高中的时候,家里穷得连弄窗户的钱都没有的那些日子。
当时,我家只有三间瓦房,中间是厨房,两边是卧室。三个房间都没有窗户,窗户的位置只是用了几根长木头钉起来,为了透光,我爸妈在那些木头上面钉上一大块塑料布。
一到夏天,塑料布经太阳一晒,家里热得像蒸笼。到了冬天,北风呼呼吹,塑料布迎风飞扬,哗哗作响,响到天亮。
我家真是没有钱弄窗户吗?
不是的,是我父母把的钱拿来给我们上学了。
我就是在那样一个破房子里阅读、做作业,一步步走到今天。
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过这些经历,我常常在想:不管这世界多么不公平,它还是给勤奋、肯干的人留了一条路的。
怪罪社会,终究显得很loser。
如果那些比你起点高、比你出身好、比你负担轻的人依然比你努力,那么,起点低、出身差的你如果再不努力,不就更无路可走了么?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开着“跑”和光脚的你赛跑,就散失信心、退出比赛。
勇敢跑出去,也许你还能赢得一双鞋;坚持不懈跑下去,再过一阵可能会赢得一辆自行车;跑到终点,有可能会为你的下一代赢得一辆小汽车。
阶层固化的问题固然存在,但拼搏、奋斗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都永远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