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艰难的民族崛起史,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权贵阶级的腐朽顽固,使得中国的命运大转折。虽然在外地入侵的时候也曾分期抗战,但是却以失败告终。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奠定了此次失败的较终基调。战败国的命运通常都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为了换取久一点的和平,甲午战争的结果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这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作为当时的清政府却不得不签。整个的历史都是连环相扣。而失败的原因都有根可寻。
甲午战争的战败,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政治军事体制的落后和国民意识的缺失。
(一)清朝统治者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与民众对立的位置上,心中只有权欲和享乐,毫无政治远见。 处在封建社会,却推行奴隶制度,把国民看作奴隶,划分民族等级, 对汉民族实行高压,造成巨大的民族矛盾。此覆彼起的“反清复明”,威胁着清朝的从始至终。在出现危机时,就不可能有上下一心的举国一致。
(二)清朝统治阶级毫无进取。处于世界大变革时代,不跟历史潮流,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中,拒绝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因循守旧,错失大好良机。没有树立起近代民族观念,没有政治体制及军事体制、军事思想、军队建设的根本性变革。造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上的落后。
(三)统治者本身就无意识。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导致军费不足。面对遭受外敌入侵的严峻时刻 ,较高统治者不顾安危,大肆铺张办寿宴,甚至将旅大危机的十万火急军情搁置不办。
(四)缺少国民意识。面对外敌入侵,从上到下毫无斗志。官绅军民是一个没有统一灵魂和思想的乌合之众。普通民众被奴化,更是一盘散沙,对战爭默然视之。
(五)政治局面混乱。清王朝存在帝后两党矛盾、满汉两族矛盾、中央地方矛盾、地方之间的矛盾等。各种力量争权夺利,贯穿于甲午战争全过程。封疆大吏各顾私利各打算盘,互相勾心斗角,中央一统军令政令的局面名存实亡。在紧急时刻,主战主和两派明爭暗斗,不能形成明确坚定的统一意志。
(六)没有统一的指挥组织系统。湘系、淮系、南洋、北洋各路诸侯各搞一摊,互不协调。日军在荣成登陆,李鸿章觉得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置之度外不派增援。容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航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如此的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可乘之机,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此外,握有清朝主要军力和资源的许多都府大员认为这场战争主要是李鸿章北洋系的事,于己无干,非但不出钱出力,有的还存心看李鸿章笑话。
(七)反观日本,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近代国民意识已基本形成。积极提倡国民政治,对外实现国民独立,对内实现国民统一。当日本决定发动对华对朝战争后,日本多数民众在“伸张国权”的思想鼓动下,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而且走向极端,使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能举国内全体之力。
为了这场战争,日本组建了一个完备的战时统一指挥系统。特别设立了战时大本营,作为战时较高指挥机构,全权负责对中国和朝鲜的军事行动;之下有大本营会议,成员有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长官,参谋本部负责作战的长官,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等;还设立了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大本营和政府之间的协调。这一战时统一指挥机构系统、完备、协调,使得日军作战方向明确,行动迅速、灵活,始终掌握战爭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