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做很多的事情,在漫长的时间生涯里面,我们都会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在选择之余也就造就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对于张廷玉这个人我们该怎样评价他的成败得失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张廷玉的评价,希望能够给大家启示,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站!
张廷玉一生还是成功的,至于晚年的那档子事情,实际上也谈不上失败,虽然有波折,但较终勉强还算是得以善终了,获谥“文和”,配享太庙,成为了清朝二百余年里配享太庙的汉臣。单单这一点,即便是晚清时期号称“挽狂澜于既倒”的曾文正公也没能获得如此殊荣。
张廷玉,字衡臣,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次子。在清朝,像他父亲这种等第的官员,儿子是有资格获得“父荫”,入仕为官的。但是,张廷玉兄弟几人却没有走“父荫”这条路,而是实打实通过科举正道踏上了仕途。其长兄张廷赞是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三弟张廷璐更是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俗称“榜眼”)。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高中进士。经过翰林院“镀金”之后,便留在了中央机关,从事“大秘”工作。由于文案功夫了得,张廷玉一步步从翰林院庶吉士干到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可否认,这里面有他父亲的因素。但是,应当说他父亲的因素并不是主要的,毕竟张廷刚踏上仕途,他父亲便致仕(退休)了。在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后,终康熙一朝,张廷玉基本上就是在几个部门的副职上倒来倒去,历任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张廷玉进入中枢权力提早了不少年,让很多人觉得,张廷玉是清圣祖(康熙帝)手下的重臣,是清圣祖留给清世宗(雍正帝)的辅臣。其实不然,直到清圣祖去世,张廷玉仅仅只是一个副部级官员而已,离权力还很遥远。张廷玉的真正发迹还是在清世宗即位之后。
由于张廷玉文案功夫了得、行政能力也出众,且为人本分、不犯嫌,较重要是没有涉足康熙末年的所谓“九子夺嫡”,加之其父张英与清世宗有师生之宜。雍正元年之后,张廷玉逐渐得到了清世宗的青睐与倚重。张廷玉也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张廷玉晋升保和殿大学士。次年,张廷玉又进入新成立的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自此,张廷玉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之一。张廷玉之所以能在被称为“刻薄寡恩”的清世宗手下干得风生水起、平步青云,与他强悍的的文案功夫和行政能力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张廷玉这个人不犯嫌、不来事儿,既能够坚决地贯彻落实清世宗交代的任务,又能经常提出合乎清世宗心意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因此,清世宗用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倚为股肱。即便是张廷玉后来与鄂尔泰之间的“党争”,双方也一直保持克制,使之始终处于清世宗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说到底,这才是张廷玉能够荣宠不衰的原因。既有出众的能力,又不揽权、弄权,而且行为、处事都尽力配合清世宗,不与之发生冲突。身为“宰相”,却甘为“大秘”,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同时,张廷玉出于有意或无意,和鄂尔泰之间事实上形成了“党争”之势,此举反倒是避免自身一家独大而遭到清世宗的忌惮。此外,张廷玉清廉自守也是一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是主要方面。实际上张廷玉所做的事情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勤勉做事而已,实际上却需要技术和心机的。这是在大用和大忌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张廷玉之所以能够荣宠不衰,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这个平衡点,而隆科多、年羹尧、戴铎等人恰恰是反面教材。
到了乾隆年间,张廷玉之所以遭到清高宗(乾隆帝)的猜忌,多多少少也是因为这个天平的倾斜。首先是张廷玉身份的改变,从一手提拔的小弟变成了老爹留下的“爷叔”辈长老,清高宗这个新坐馆用起来始终没有他爹那么顺手了。其次,随着鄂尔泰的去世,鄂党势衰,张廷玉显得有些一家独大了。虽然清高宗启用了遏必隆的孙子讷亲,但是,张廷玉毕竟位居中枢日久,关系盘根错节,清高宗不搬掉张廷玉,想做到完全说一不二,有点难度。实际上张廷玉也的确没以前那么听话了,动不动搬出祖训及先帝如何如何。这两个张廷玉赖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都没了,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清高宗清洗的对象。
好在张廷玉清廉自守一辈子,没有什么小辫子让清高宗抓住。较后,清高宗只能借着一些小事发难,上纲上线整老张头了。什么先帝股肱之臣不思回报,却想请辞。什么获得批准致仕后仅仅让儿子来谢恩,竟然不亲自谢恩云云。说到底,无非是些欲加之罪罢了。可清高宗却硬是上纲上线,罢伯爵、取消配享太庙。较后,借着其他案子牵连把清世宗给张廷玉历年的赏赐也一并给收回,搞得老张头辛苦一辈子,较后孑然一身、告老还乡,以白身终老。
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这不会是张廷玉刻意为之吗?在天平倾斜的情况下,张廷玉如果不自己找点儿小错误让清高宗撸了自己,谁能增加他不会成为第二个隆科多、年羹尧呢?个人觉得,以张廷玉数十载的行事作风来看,似乎不太可能那么不识大体。很可能张廷玉就是刻意为之,为的就是小杖受、大杖走,以自己给新老板递上把柄,换取小惩罚以保全自身及整个家族。
实际上,这一点从张廷玉去世之后清高宗的表现也能看出一二。张廷玉去世后,清高宗不仅给予了“文和”的谥号,而且还恢复了父亲清世宗生前赐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殊荣。说实话,这些对于一个获罪返乡的罪臣而言,完全是可以不给。但是,清高宗还是给了。起码说明,二人之间多少还是有那么点儿默契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