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步伐的缓慢可能会导致很多的焦虑,但是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正确去对待这些焦虑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的所谓人生大道理在等着我们,这些所谓的大道理就是心灵鸡汤,这样的鸡汤可以暂时性的补充我们身体上的一些疲惫,可以让我们放下一些包袱,但是生活总是不会一成不变,一味地麻痹自己,总归是会让自己缺乏营养的,这样的身心是不健康的。
当我们反感心灵鸡汤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谢芷琪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心灵鸡汤”的定义:浸透着关爱与挚诚的文字,犹如香浓滚热的鸡汤滋养着饥肠一般。如此解释可谓诱惑十足,然而,当初那个“心灵鸡汤”风靡横行的时代早已经过去,而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出现的是越来越多“反鸡汤”的言论和文章。一部分人毫不掩饰对于“心灵鸡汤”的厌恶和反感,但这仍然不妨碍部分人对于“鸡汤文”的热烈追捧。
一位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但是我们真的没什么钱。我们买不起房子,但是朋友挺多总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们又没有钱请人家。我的薪水很低,在北京真的是一无了,您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回答:“第一,你有很多同学想留在北京工作而没有哭瞎,可是你在北京已经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一个能和你患难与共的女朋友。第三,有很多朋友愿意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还不错。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自己一无?”大学生说:“您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说完,于丹似乎还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露出会心一笑。
我们如果不把自己带入那个大学生的角色里,自我思考片刻,我们也许就会像那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喝下这碗“鸡汤”。但是仔细想来,就会发现这个大学生的问题所在:物质上的一无。他真正想要知道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非通过于丹老师看似巧妙而睿智的回答,获得片刻精神层面的自我宽慰。
这个大学生明明没有得到关于他的问题的实质性解答,居然还觉得于丹的话语使他醍醐灌顶。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谷时,往往更容易被他人观点所左右,甚至忘記自己原本想要的是什么。
当年轻人跟随时代走得越来越快时,总有人秉持自己的原则,坚持理性的思考,于是开始厌恶心灵鸡汤。他们更善于剖析自我,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内心的焦虑。
当我们在反感心灵鸡汤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我的问题所在,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去寻求情绪上的安慰或者刺激。“鸡汤文”看似是要给青年人敲响警钟,实质上却在阻碍他们认识真实的世界,阻碍他们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别再看心灵鸡汤了,把这些时间用到工作和学习里,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外一篇】
碰撞——文化的滥觞
于峻禾
暖融春日,酒足饭饱之后,洋溢的满足与乐趣无从发泄,想起古人击节而歌,遂抓起两根筷子,对着满桌的碗碟敲打起来。奶奶说:“敲碗骂天咧。”忽然想到,各种文化习俗,也许就像这看似是陋见的敲碗骂天之说一样,都来源于碰撞。也许,时下流行的架子鼓、摇滚乐的滥觞,便是这碗碟的碰撞之声了吧。
民国时期,新月派的徐志摩、梁实秋与鲁迅先生互掐,彼此批判对方的文化立场。梁实秋甚至还以貌取人,把鲁迅的矮小与萧伯纳的高大相对比,两派文化立场的碰撞,碰出了鲁迅锋芒毕露的杂文,撞出了徐志摩清奇飘逸的诗歌,使他们在民国文坛上名噪一时,无一例外都成了大家。
碰撞也不来自于外在的势力,还可能来自内在思想的纠结。外界施加给个体的压力,对个体而言,则内化为一种思想的碰撞。两种思想往往会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而成功之人正是懂得调和自己内在分裂倾向的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宋代词人苏轼的思想碰撞与升华的过程,从起初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在成长。磨难造就了他的诗才,也成就了他的独特人格。
有时不相干的两个词也会碰撞融合,成为一对奇特的组合。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正是在乡村的朴素与哲学的玄妙相互碰撞中第一个想到将两者融汇起来的人,也只有乡村与哲学的结合,才能孕育出如此深沉而西安伊顿的文字,明亮而又厚重,才能生发出“当家园废失,我知道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的感慨。这一深刻的句子,戳中了多少人内心的痛点。
万流匯聚碰撞,才会有气势恢宏的大瀑布,正如当今这个时代。不断有人批判这个时代的芜杂,但我觉得,这正是大爆炸前的混沌。在这样的多元融汇中,每个正在努力追求自己风格的人,都有能力扛起“伟大”的旗帜。在这样剧烈的碰撞中,每一条支流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其实,每一片黑暗都是光明的倒影,每一种文化都由碰撞脱胎。即使像二战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能产生它附带的好处,它造就了德国人深沉、严谨的性格,使德国在如今的国际社会获得了各国的认可。
不必担心撞得头破血流,因为命运终会给你这次的乾坤一掷一包丰厚的答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