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在历开国功臣能够善终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确实这需要很多的智慧存在的,萧何就是其中之一,萧何这个人物为什么在刘邦手下功劳那么大并且能够善终呢?伊顿教育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萧何能够善终的原因,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给大家启示。
仔细看看《史记》,把那段历史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看就会明白,萧何能够善终,不是小概率的事情,而是大概率的必然结果。
(一)
刘邦背上诛杀功臣的标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杀了楚王韩信、淮南王黥布和梁王彭越,其中尤以杀韩信造成的影响较大。韩信被擒后,在囚车上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句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流传后世,影响无穷大,是多少笔墨难以洗清的。
毕竟,大众容易接受的是特色鲜明、简单易记的概念,有多少人肯下功夫原原本本的接受事实,认认真真的分析其中的原委呢?
在杀功臣这件事上,刘邦多少有些冤枉:刘邦不嗜杀。
有事实为证。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举事反秦,三年之后,兵进咸阳受封为汉王。随后,经过五年楚汉相争,彻底打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刘邦得天下后大封功臣,前后分封了八名异姓王和143名列侯。
在功臣中,100多名列侯大多得以善终,享受到了他们浴血拼杀得到的成果,刘邦对这些人没有违背剖符为证的誓言,既没有后世的“火焚庆功楼”,也没有“杯酒释兵权”之类的事情发生。相反,他的大功臣曹参、周勃、王陵等人先后入阁拜相,执掌大权。
要知道,在刘邦发迹前,王陵是沛县的豪强,算得上是刘邦的大哥,对刘邦有些瞧不起,反而跟刘邦的仇人雍齿关系较好。刘邦打下咸阳时,王陵还在聚集一批人马占据陕西,坐观楚汉相争,只是在王母被项羽烹杀后才投入汉营。对于这样一个人,刘邦仍然能不计前嫌,封其功,用其才,可见刘邦的心胸是宽阔的。
八位异姓王中,卢绾和刘邦家是世交,二人是关系极好的发小,卢绾顶替被杀的臧荼成为新的燕王,完全是由于关系,众人未必心服。他的造反有些离奇,也有些暧昧,直至刘邦死前,他还率几千骑兵守在边境上,希望能有机会得到刘邦的谅解。直到刘邦的死讯传来,卢绾见归汉无望,才带兵遁入匈奴,如果非要追责,卢绾对不起刘邦的成分更大一些。因此,他的情况可以忽略不计。
其他七位异姓王,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长沙王吴芮,因为实力小,没有异动,得以善终;赵王张敖继承父亲张耳的王位,娶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因受丞相贯高谋反牵连几乎被杀,后查明确无反迹,贬为宣平侯,也算得以善终。
第二种,燕王臧荼起兵造反,攻下代地,被刘邦亲自带兵剿灭;韩王信勾结匈奴在太原叛汉,后来被汉将斩杀。
第三种,封王六年后,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见韩信被杀,心中惊惧疑虑,相继起兵反叛,都被刘邦亲率大军剿灭。
第四种、七王当中,楚王韩信的情形较特殊。韩信本领大、威望高,手下兵强马壮,是刘邦心中较为忌惮的。当初封王时,刘邦就考虑到齐地难于掌控,找个理由把韩信改封为楚王。臧荼造反后,有人举报韩信有谋反迹象,虽然查无实据,刘邦也不敢掉以轻心,用陈平的计谋智擒韩信,把他贬为淮阴侯。此时,刘邦绝无杀韩信的心,只是把他困在朝中监管起来。五年后,韩信和陈豨约定里应外合反叛,但此时韩信已是有心无力了,因而死在吕后的刀下。
综上所述,其实刘邦没杀几位功臣,被杀的五位藩王,都有造反的实实在在的证据,只有韩信的死,让人感到惋惜。
(二)
刘邦杀了五位异姓王功臣,那么,对在封侯中位居第一的酂侯萧何,他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可以说,他对萧何既极为信任又有所疑虑。皇上心中的将信将疑,就意味着萧何命运的祸福相依,是祸是福取决于萧何的人品和智慧。
萧何身上的特质和萧刘之间多年的友情,决定了他们君臣关系结局的较终走向。
1、一点儿杂质也没有的忠心:刘邦聚众造反初期,萧何担任丞督事,军营中的行政、人事、后勤、文书文告等都由萧何打理,除了不参与行军打仗、冲锋陷阵外,一应繁杂事物都由萧何掌控。
刘邦引兵东定三秦,和项羽反复拉锯苦苦争夺,萧何以丞相地位留守巴蜀,辅佐年幼的太子,承担起治国安民,保障后勤,稳定大后方的重任。刘邦不讲道理的起了疑心,萧何先是把宗族子弟送上前线,后又倾尽家财支援前方,甚至不惜自污名节以自证忠心。萧何与老乡曹参关系不好,可在临终前,他不计个人恩怨,完全以国事为重,分享曹参接任了自己的宰相之位。
2、虚心纳谏的胸怀:汉三年,楚、汉军队在荥阳形成对峙局面,刘邦特意派人多次慰劳萧何,弄得萧何不明所以然。有位鲍生告诉萧何,皇上对你起疑心了。他在战场风餐露宿异常辛劳,却派人屡次慰劳你,明显是对你不放心,想要自保,较好的办法是把宗族子弟送上前线。萧何听了鲍生的话,把几十名宗族子弟送到荥阳前线,刘邦因而高兴。
汉十一年,刘邦带兵到邯郸攻打造反的陈豨,萧何协助吕后处置了参与陈豨谋反的韩信,刘邦加封萧何为相国,增加食邑五千户护卫五百人,众人纷纷向萧何表示祝贺。前秦东陵侯、秦亡后以种瓜为生的召平告诉萧何:你危险了。韩信谋反,你是韩信的分享人,皇上此时加封你,不代表宠爱,而是对你不放心。于是,萧何接受了召平的建议,把全部家财拿出来充实军备支援前线,消除了刘邦的疑虑。
召平和鲍生,都是地位卑微的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萧何,能够听得进他们的建议,可见萧何虚怀若谷的胸怀。
3、 忍辱负重的格局:汉十二年黥布造反,刘邦又亲率大军上了前线,其间多次派人打听相国在干什么。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萧何想如法炮制,实行大后方总动员,帮助刘邦打胜仗。有人告诉萧何:彼一时此一时,你再拼命干,离灭族就不远了。相国现在位极人臣,皇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封赏你的了。你干得越好,威信越高;你威信越高,皇上就越没有了安全感。要想让皇上放心,就得给自己的好名声降降温、抹点黑。
萧何又一次听从了无名氏的劝告,倚仗权势,贱买民间田产,引得百姓怨声载道,以至于刘邦凯旋回京时,许多百姓拦路呈递对相国的上诉状。刘邦接过诉状,不但没有发怒,反而笑呵呵的对萧何说,相国与民争利,百姓多有怨言,你自己跟百姓去解释吧。从刘邦的反应可以看出,无名氏的判断是准确的。
萧何十几年忠心耿耿为国操劳,名满天下,誉满天下,但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用自污的方式以自保,如果没有过人的见识和忍辱负重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4、卓越的才干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刘邦曾在庆功宴上夸赞萧何,“镇,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因为这段话,奠定了萧何“汉中考杰”之一的地位。刘邦的话,不是虚应事故的溢美之词,而是对萧何在汉营作用的中肯评价。
刘邦打进咸阳,手下众将纷纷率军掠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带人进入秦朝的丞相府和其他官府,收集秦朝的律令、图书、、账册,为后来汉室江山的治理保留了许多宝贵资料。韩信经夏侯婴引荐进汉营,刘邦不识人,只给了他一个治粟督尉的职务。萧何通过与韩信交谈慧眼识珠,知道韩信是一位旷世奇才。得知韩信因不受重用负气出逃,萧何来不及禀报刘邦,经过狂追苦劝拉回韩信,为刘邦保住了一位帮他定鼎天下的人才。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多次兵败落荒而逃狼狈不堪,每当此时,都是萧何源源不断地给他送来粮饷和兵源,使刘邦蹶而复振。夺得江山后,刘邦又数次带兵平叛,留守后方主持大局的还是萧何,治国理政,稳定军心民心。
萧何不是运筹帷幄的谋略家,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但他确实是治国安邦的大才,他的作用在汉营无人能及。刘邦深知这一点,因此才力排众议,把萧何列为诸多功臣中的第一位。
5、恩义相结的特殊感情:萧何和刘邦还有别人没有的特殊交情,刘邦还是一介平民时,萧何是县里的实权人物,经常对刘邦加以呵护。刘邦受命押送人役赴咸阳,别人都送三百钱馈金,而萧何却送了五百钱,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刘邦也知恩图报,坐天下后,特意多给萧何封邑二千户,以酬答当年的特殊情谊。
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萧何的善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有人以刘邦曾把萧何投入狱中,证明他有了杀萧何的心。其实,仔细读读这段文章就会知道,刘邦的发怒把萧何下狱,是大权在握的皇上常有的任性,并非真的想杀人。如果刘邦真的想杀萧何,怎么会因为身边侍卫的几句话就改变主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