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历战争是很常见的现象,战争是诸位英雄们实现宏图霸业的良好的首段,这里面也展现出人的状态以及智慧等等很多的因素,战争的成败其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实到了较后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斗智斗勇。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的相关情况,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站。
袁绍与公孙瓒是汉末关东群雄是实力较强的两人。从实力上说,公孙瓒要胜出一筹,他的军队是以善战闻名天下的幽州兵团,战斗力堪与凉州兵团相媲美。然而,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公孙瓒没有占到便宜,较后两人握手言和。
下面我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这段史事。
第一,从实力对比上说,公孙瓒占有优势
自从董卓乱政后,关东群雄乘机而起,实力较强的便是袁绍与公孙瓒。公孙瓒对冀州虎视眈眈,当时袁绍刚据有冀州,根基尚不扎实,因此两人的矛盾不可避免。为了打垮对方,公孙瓒拉袁术助阵,袁绍引刘表为外援,两大枭雄在战场上斗勇,在外交上斗智,目的只有一个:致对方于死地。
看上去袁绍胜出的机会很小。
公孙瓒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士兵多来自幽州,堪称精锐中的精锐,兵力上居于优势;其次,公孙瓒的势力如日中天,不仅吞并冀州一些郡县,同时向青州、兖州扩张,可谓春风得意,士气旺盛。
第二,公孙瓒的弱点在于过于自负
公孙瓒十分自负,因为他有自负的本钱。他镇守边关,乌桓等游牧部落闻风丧胆;他以两万之众,力克三十万黄巾军,斩首五万,俘敌七万,震惊天下。自皇甫嵩后,没有一个将领的战绩可与公孙瓒相媲美。
然而,过分的自负往往有代价。
在公孙瓒眼中,袁绍是徒有虚名的公子哥。他当上关东盟主,无非出身高贵罢了,并非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袁绍压根儿就没打过仗,但与董卓的凉州兵团相遇时,袁绍就畏缩不前。
公孙瓒有理由蔑视袁绍,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犯一个错,一个兵家大忌。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需要重视敌人。战斗没有结束,掉以轻心的行为,势必都要付出代价。
第三,界桥之战,袁绍保住冀州
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出动三万精兵,杀气腾腾地进抵界桥(河北清河东)。袁绍不肯示弱,率军迎战。
袁绍打从占据冀州后,他收编韩馥旧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从兵力上看,袁绍与公孙瓒尚有差距。兵力居于劣势的袁绍充分利用公孙瓒的弱点,巧施妙计。他以勇将麹义率八百名步兵迎战公孙瓒的数千骑兵,暗中在左右两翼埋伏一千弓箭手。公孙瓒没把袁绍放眼里,他的骑兵陷入埋伏,结果损失惨重,损失一千余人,骑兵指挥官严纲阵亡。
首战告捷后,袁绍军士气大涨,全线反攻,公孙瓒的幽州兵团被打懵了,全线崩溃。公孙瓒虽骁勇,却无法阻止士兵的逃跑。袁绍奋起直追,追了二十里。公孙瓒狼狈不堪,心里还不服气,收拾残军,勒马与麹义再战。麹义再次大破敌军,抢下公孙瓒军队的大旗。
此役成为袁绍兴衰成败的关键一战,袁绍保住了冀州。
第四,再战青州,双方握手言和
界桥之战后几个月,公孙瓒又一次发兵攻打袁绍。双方在龙凑(今山东平原县境内)遭遇,公孙瓒再尝败绩,只得悻悻地退回幽州。
袁绍得寸进尺,把目光投向公孙瓒实控的青州。在此之前,公孙瓒任命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袁绍拒不承认,他任命自己的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一个州出现两个刺史,双方打得昏天暗地,谁都无法取胜。
这场战争漫长而沉闷,持续了一年多,无论是袁谭还是田楷,都打得筋疲力竭,双方士兵们忍饥挨饿。田楷试图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把冀州兵团赶出去,较终功亏一篑,双方维持僵持局面。
这个时候,朝廷来人了。太仆赵歧奉旨前往关东,安抚诸军。赵歧的到来,为双方体面结束战争提供一个借口,公孙瓒与袁绍乘机握手言和。
青州地盘如何划分呢?两人索性采取联姻的方式,结为儿女亲家,各自退兵三舍。
因此,袁绍与公孙瓒之战,实际上并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