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立太子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对于江山的稳固和传承是重要的,那么自然作为李世民也会有自己的考虑,一个是有主见的儿子李恪一个是资质平庸很听话的李治,为什么较终的选择会是李治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为什么李世民会这样想,下面是详细内容,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世民对未来接班人的选择上是以合适为原则,而不是以能力为依据,有书君认为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不是李恪的原因有三:
一、按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立嫡不立庶。
李世民儿子不少,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皇长子废太子李承乾,皇四子秦王李泰,皇九子晋王李治,其他儿子均为庶出,李恪便为庶子之一,是李世民与杨妃(隋炀帝之女)所生。
古代皇位继承有制有循:立太子应立嫡立长,当李承乾和李泰先后被废为庶人,就只剩下一个老实孝顺的李治是嫡子了,李治虽然在李世民诸子中数资质平庸者,可他从不忤逆上意,循
规蹈矩,没有犯错误,根据立嫡原则,太子之位毋庸置疑应该给李治。
李恪虽英武果敢,但是无奈血统不正,不是正宫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所生,而且还是隋炀帝之外孙,他这种特殊身份,跟随李渊打天下的老臣是坚决不会支持立他为太子的,因为他们害怕隋炀帝外孙会找他们复仇。
何况在古代嫡庶相差甚远,庶出永远低人一等,哪怕他德才兼备,能力群,只要是庶出,那么便注定比嫡出者地位卑微,如果不按祖制,乱了规矩,谁强谁当太子,那么天下必会大乱。所以李世民在选择太子时,先考虑嫡出的李治,而非庶出的李恪。
二、长孙无忌以保全其他皇子为由劝谏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从谏如流曾传为佳话,哪怕是曾经的政敌也能虚心纳谏,何况是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多次陈情,李治柔弱有礼,较适合做守成之君,天下太平,无需武力群之人当皇上,而且正因为李治的柔弱,皇上的其他儿子才会安然无恙,否则,无论立谁为太子,将来一朝为天子,皇上其他的儿子就要大祸临头。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但是那场厮杀是他永远的噩梦,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长孙无忌的这些话真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为了保全其他的皇子,为了不再让家族成员血拼,他选择了柔弱而仁慈较合适为帝的李治作为太子。
当然李世民也知道长孙无忌的小九九,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柔弱,他这个舅舅正好弄权,不过,这也正好让他这个能臣辅佐李治,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三、李治十分孝顺,对李世民的话言听计从,自会遵照李世民定下的治国方略治理大唐。
李世民较希望的是大唐江山稳如泰山,永远传继。李治十分孝顺,对李世民的教诲言听计从,当自己百年之后,李治会听从他的嘱托,听取朝中元老的谏言,会遵照李世民即定的治国方针政策治理大唐,贞观之治会继续发扬下去,将会更加富强。
而李恪有自己的主见,未必会把父皇治唐方略贯彻到底,而且会把那些老臣的意见当做耳边风,甚至改变政治方向,那么李世民的政治理想就难以实现。
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承继选择顺承的李治为太子,而不是有主见的李恪。
因为继承制度的立嫡不立庶的限制,因为保全其他皇子生命的需要,因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需要,李世民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治,而没给李恪。
事实证明李治确实心地善良,从没有想要祸害哪个皇子,而且发扬贞观遗风,创立永徽之治,成绩斐然。看来,千古一帝并没有选错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