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的礼仪在我们古代的文化传统上有着严苛的条律,古人在其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习规矩,在一些权贵家族更是对礼仪重视有加。为了能够让礼仪更好地传承并且也作为当时人们学习的参考,所以被变成册,以供后人参阅。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康熙时秀才李毓秀。李毓秀(1662-1722),字子潜,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他以教书为业,对幼学启蒙教育特点谙练熟稔,所以写的这篇训蒙文言简意赅,切合实用。
《弟子规》原名《蒙训文》,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改为《弟子规》。《弟子规》之前,蒙学伦理读本主要以南宋理学大家的《小学》较受尊崇。但《小学》说理过于深奥,难字太多又不合时俗,推广很费力。
《弟子规》则精选并紧扣孔子《论语.学而》第六章的“弟子入则孝,出则俤,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匠心独运,以文言韵语阐释了幼学的学生格守的行为法则。
弟子,是旧时对少儿、学生、门徒的称谓,“规”则是规则、规范。《弟子规》规定了“弟子”居家,出门,待人接物等所要遵循的礼仪规港和言行准则。其为孝悌爱信。在中国这样一个礼治教化源远流长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伦理,有其严肃性,规范性,它能激发人性向善,弥补和纠正社会在法制逐步健全完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缺失与不足。这种浑厚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心灵得到净化,陶治情操,坚定意志,对现今的孩子们仍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很好地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