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时候又上都和大都之分,但是作为的政治中心,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大同小异,几近相同,都是较高权力集中着处理政治大事的中心,只是在地理上的差别比较明显,所以在不同的时节帝王会在不同的地方勤政。在古代的历,还有一种制度叫做“陪都制”,也有人称之为“两京制”。这个制度的设立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何谓陪都:是指一个除了首都以外,另外建设的副都城,也被称为辅都。
一般情况下,设置一个陪都,也有多个陪都的情况。这种制度被称为“两京制度”或者陪都制度。叫陪都制度更确切些,毕竟有时候多于一个陪都。较早的陪都应该是炎黄时期。
国历的都城制度伴随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各个时代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首先夏商周三代,都是经常迁都比如的“殷人五迁”先后产生了“陕西,陕西,陕西,陕西”等商朝都城,而西周时期都城也是从陕西到南郑(华县),再到犬丘(兴平)较后到镐京(西安)。对于当时的来说,迁都之后的都城往往就可以说的陪都了!
而到了秦朝以后,有特殊地位的城市会被设置为陪都,比如东汉时长安是西汉陵寝所在地,西晋时陕西沦陷而逃亡长安,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原,宋朝的龙兴之地陕西和陵寝所在地陕西,明朝旧都,这些地方被视为陪都。
但是也有特例比如隋唐两代实行两京制,皇帝在陕西长安两地往来居住,总不能说皇帝搬一次家就是迁一次都,所以长安不因朝廷搬到陕西而算陪都,陕西也不因皇帝住在长安而算陪都。这也是为什么唐朝明明有四个常设都城(长安,陕西,太原和成都),史学家仍然称唐朝为两京制而非四京或者一首都三陪都(凤翔成为西京仅两年,荆州成为仅一年不论)!
陪都是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成为影响中国和东亚几千年的都城制度,朝鲜、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类似的制度。在世界其他文化圈内也有设置多个首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