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教育的不断改革之下,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地看中,并且在现在的考察机制中,不再单独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成绩好坏的标准,在应试教育上,我国向前买了一大步,但要是说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其实两者现在的关系就是互相依附的关系,素质教育中也包含着成绩的判定。具体的我们下面来看看。
应试教育中并非没有素质,素质教育中也不会没有考试。
其实这两种教育方案,说到底只是侧重点不同,也对应着社会对一个人的主要需求。
作为后发,要想进入工业文明,那么应试教育中的“智力”因素就成为一个压倒一切其他需要的因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时代需求下的一句经典格言总结。而怎么才算学好了数理化?那只能通过考试,越来越难的考试,来加以检验和衡量。
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前培养的是三好学生,即通过对德智体三方面的评价来综合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这一评价标准,自1982年5月5日,发布的《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三好学生”评价的标准很好理解,那就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这一标准很快就出现了偏差,即在德智体这三方面,学校基本只重视智,不重视德和体,或者降低了对德和体的要求,其结果就是只要没有明显的道德品质败坏,那么只要学习成绩足够好,就能评上三好学生了,至于是否手无缚鸡之力,是否道德品质高尚,都不算一回事儿。而且自古就有文弱书生的说法,所以,读书人不需要身体素质有多好的传统观念压倒了真正的三好学生中的其它两好。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理工科不再重要?
应试教育的压力主要体现在理工科,即传统数理化。要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的舞台,除非人类不再需要自己掌握数理化知识,将这些东西全都交给人工智能,或者极少数人类精英,否则我们必然还是会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运转。尤其当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由你掌握的数理化知识来决定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只有当考试成绩与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入脱钩的那整天,应试教育才会真正消失。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那整天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