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和她家庭出身有关系吗?受家庭的影响吗?《红楼梦》的经典名著人们对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很熟知,对薛宝钗的了解貌似不多,在小说中的她举止儒雅并且是不多见的才女,博学多才的她受到了贾府人们的喜爱,而她的思想行为是不是受到父母亲家庭的影响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薛宝钗的背后故事,学生们可以详细了解一下对名著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少年时期读《红楼梦》,不明白艳冠群芳的宝姐姐,为何“任是无情也动人”。那个时候,只记得林妹妹的才与妒,却不懂宝姐姐的圆与通。如今再看,看似安分随时、行为豁达的宝姐姐,其实骨子里也有过天真烂漫之姿,只不过世事洞明后守住的却是冷与空。
宝钗也曾如黛玉那般淘气,背地里去看禁书《西厢记》和《牡丹亭》,长大后也才能劝导黛玉,看多了会移了性情。这就像《牡丹亭》里杜丽娘被父母禁止游览后花园,恐怕春色恼人,这位千金小姐动了春情。
那么,宝钗的为人处世,也是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吗?
私以为,这位“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姐姐,确实有一部分性格受家庭出身影响,但更多的是天性导致。宝钗的博闻强识和博学多才源自父亲的谆谆教导与言传身教,“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乃至其才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反观薛父死后被薛姨妈一味溺爱纵容的薛蟠,则不学无术,老大无成,还到处惹事生非,甚至惹出打死冯渊的命案。同样的家庭出身,却因为薛父与薛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宝钗与薛蟠,有如此云泥之别。
或许因为父亲早亡,本就聪慧的宝钗,选择了明哲保身。随母兄进京入住贾府之后,宝钗凭借着自己的大家闺秀之气,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欣赏与喜爱。她是湘云嘴里那个谁也挑不出来短处的宝姐姐,也是黛玉心里固然是极好却素日误会当她藏奸的知己。
小小年纪,宝钗却能如此贤淑明达,离不开她出身皇商家族的潜移默化,更离不开争取“才人赞善之职”的后天训练。能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之人,除了收藏的博学多才,性情上也少不了温良恭谦和贤良淑德。这些选秀标准,也会时时刻刻约束着平日里宝钗的言行举止。
况且入住贾府,本就是客居,宝钗也不能任性逍遥。比不了林妹妹,名义上是父母双亡而无奈寄人篱下,但贾府的较高掌权人却是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的外祖母贾母。王夫人虽然是宝钗的姨妈,但真正与贾府的血缘关系上来看,薛姨妈一家还是远了一些。
除了这些客观环境造就了宝钗滴水不漏的处事性格,一直吃着冷香丸的宝钗自己主观上选择了对于世事抱有的疏离与看透。宝钗住着连贾母都看不惯的“雪洞”,平日里的穿着也颇为素净。每每面对黛玉的争风吃醋,宝钗也不过一笑置之,从来不会和黛玉针锋相对。
看似随和稳重的宝钗,替湘云出资筹办螃蟹宴,为黛玉遮掩阅读禁书之错,热情周到的外表下却有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冷静与通透。抄检大观园之后,为了避嫌宝钗搬出了蘅芜苑,毫无留恋可言。这才是一个能写出“千丝万缕终不改,随他缘聚缘分”的女子,才能有的通透。
面对金钏儿投井自杀之悲,宝钗也能镇定自若地安慰王夫人那不过是下人自己想不开。这看似冷酷,实际上是宝钗天性里对于生命的疏离。这就像不谙世事的黛玉,看到刘姥姥卖力地讨好贾母,自己不知打秋风的悲苦,却能笑语盈盈地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
宝钗内心的冷与空,黛玉内心的情与悲,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有时很难用世俗的善恶来衡量或解读。黛玉就是因为对爱情与生命的执念太深,才会活得如此沉重和悲苦。而宝钗涉世未深却能将世事洞明,选择了淡然处之,也就去掉了“我执”的悲苦。
之所以认为宝钗的行为处事方式多是天性导致,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相似家庭背景出身的宝琴却与之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情。堂妹宝琴也是出自皇商之家,父亲早逝,却有着说不出的明媚与绚烂,初入贾府也能任性逍遥,惹得众人怜爱。
宝琴从小跟随父亲见多识广,保留了小女儿的天真之气,即使父亲去世也没曾改变。同样是被薛父养大的宝钗,却早早地练就了“山中高士晶莹雪”的世外之姿。这种看透世事的冷静与空灵,客观环境很难造就,多是天性导致。
总之,宝钗的为人处世有家庭的潜移默化,但更多的是天性里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认同。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有自己的隐晦,亦有自己的皎洁。情与爱,不会萦绕心头;悲与喜,不曾深陷其中。
宝玉经历了贾府由盛转衰和黛玉的香消玉殒之后,才能在那片大雪的纯净之中找到自己的皈依之处。而黛玉对于情爱的执着,是至死方休。惟有宝钗,身处俗世却内心通明,由内到外早已是“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