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的生活和情感,在未带的画家眼里都是静止于动态之下的一个画面,这些画面虽然只是一个个片段,但是从这些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杜宇生活和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小编觉得伟大的艺术都是可以产生共鸣的,让人不理解的艺术是孤独的,一个伟大的画家是与普通人的共鸣而带来的知心。
从文艺复兴初期开始算起,油画在世界上已经发展了600余年,期间形成了上百种大大小小的绘画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名家名作出现。整体来说,西方有两个时期是大师和名作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这300多年间,另一个是19世纪。这两个时段诞生了西方美术较经典的油画作品。
对我来说,让我印象较深刻的油画作品是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画派大师、德国籍油画家鲁本斯(1577年——1640年)创作于1625年的《西门与佩罗》,又名《父与女》。这幅画刻画了一名叫“西门”的年轻姑娘,冲破世俗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来监狱探望父亲(名佩罗)时,不忍心父亲被饿死,她毅然解开衣衫,用自己乳汁喂养父亲的感人故事。
鲁本斯《父与女》这幅油画取材于古罗马一个真实故事,父亲佩罗是教徒,因违反教义,被关进死牢,等待他的是绞刑。在监狱期间,佩罗受尽折磨和屈辱,他的伙食经常被狱卒克扣,导致他经常被饿得无精打采。女儿西门知道情况后,就经常来到监狱看望父亲。
某次,西门前来看望父亲时,发现父亲奄奄一息,或许是受“血浓于水”这个事实的鼓励,西门没有考虑世俗眼光和伦理观念,毫不犹豫解开衣衫,让自己乳汁延续父亲的生命。但父女的举动还是被狱卒看到,狱卒上报到上级,起初,人都很惊讶,但他们明白西门的善良举动后,反而被感动,认为西门的博爱精神和悲悯情怀,值得在宗教教义和神学思想里推广。
据说,《父与女》在世界巡展时,当参观者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时,无不被西门越世俗观念的大爱,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表现手法上,《父与女》同样可圈可点,采用色调对比的象征手法,充实了画面的张力。如,让西门穿一身鲜艳的红衣,象征她是一位热情、富有爱心的姑娘,更衬托了监狱的幽暗。佩罗衣衫不整,身形消瘦,象征他在监狱过着非人的生活。画面右上角有两名狱卒通过窗户盯着监狱里的动静,则象征着在古罗马统治时期,民众的自由权受到上级控制,美好愿望需要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