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高一地理考试参考答案详解及考点分析!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11-29 11:56:40

  在地理学科中经常也会涉及到天体宇宙的知识,这些知识本来是归纳到物理学科中的,但是的地理学科中也涉及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作为考察的重点内容,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同学们也要加紧学习。今天秦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的高一地理期中测试参考答案,而且也对每道题目的考察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解释和归纳整理,希望各位同学能针对学习。

2018年秋季高一地理考试参考答案详解及考点分析!

  2018高一上学期中期阶段地理测试试题!

  1. B 2. A

  【解析】

  本题考查天体及天体系统。宇宙中的物质能称为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太空中的航天飞机、北斗七星都是天体;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不是宇宙中的天体。火星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属太阳系中的一员,太阳系包含在银河系之中,银河系又包含在总星系之中;不属河外星系。

  【1题详解】

  宇宙中的物质能称为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太空中的航天飞机、北斗七星都是天体;天空中飘动的云朵,是地球大气层的物质,不是宇宙中的,不是天体。选B正确。

  【2题详解】

  火星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属太阳系中的一员,太阳系包含在银河系之中,银河系又包含在总星系之中;火星与地月系都属太阳系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不属河外星系;①③④⑥正确。选A正确。

  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级地球应是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卫星,木星是行星,哈雷彗星是彗星;与级地球天体类型相同的是木星。选B正确。

  【4题详解】

  级地球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应在太阳系之外银河系中,不属太阳系、地月系和河外星系。选C正确。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等第,按从低到高的等第,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5. D 6. D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在这个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是因为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其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使其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形成辽阔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及地下水,而海洋又是孕育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摇篮。#p#分页标题#e#

  【6题详解】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影响了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上的液态水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导致了地球内部水汽的释放;地球上适宜的大气是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故引力适中,形成了较厚的大气层。

  考点:宇宙中的地球

  7. C 8. D 9. C

  【解析】

  【7题详解】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同属类地行星,体积质量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小,木星是巨行星不同于地球,A、B错;从运动特征看,与其他七大行星都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C正确;从结构特征看,日地距离、公转周期适中并没有特殊性,D错。选C正确。

  【8题详解】

  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太阳系目前发现的有生命的天体,D正确;不是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较大、也不是较小的行星,太阳系中的天体都有公转和自转运动,不是特殊性表现。选D正确。

  【9题详解】

  地球的特殊性与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有关,其宇宙环境稳定的原因太阳光照较稳定①正确;运行轨道安全,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正确;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②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不是宇宙环境是地球自身条件,③错。选C正确。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⑤有液态水。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差异可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即类地行星、巨行星及远日行星;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及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三大特征。

  10. C 11. C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成员。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当外来天体坠落地球时经过厚厚的大层摩擦燃烧后变小甚至消失,对地球影响小;火星相比地球,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外来天体的闯入时火星大气对火星的保护作用小。火星没有厚厚的大气,火星的公转周期较地球长;火星与地球特征相似表现在火星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和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10题详解】

  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当外来天体坠落地球时经过厚厚的大层摩擦燃烧后变小甚至消失,对地球影响小;火星相比地球,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外来天体的闯入时火星大气对火星的保护作用小。选C正确。#p#分页标题#e#

  【11题详解】

  火星表面的大气比地球稀薄,且没有氧气,①错;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但公转周期不同,且四季的长度不一样,②错;火星、地球自转周期接近比较适中,昼夜温度变化不致于太大,③正确;火星位于地球转道的外侧,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二者的地理环境接近,④正确。选C正确。

  12. B 13. D

  【解析】

  可见光波长0.4-0.76微米,小于0.4微米的是紫外区,大于0.76微米的是红外区。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12题详解】

  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B对。可见光波长0.4-0.76微米,小于0.4微米的是紫外区,大于0.76微米的是红外区,A、C、D错。

  【13题详解】

  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B、C属于。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D不属于,选D。

  14. B 15. A 16. B 17. D

  【解析】

  【14题详解】

  运行在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水星、金星当它运行到与地球、太阳在同一直线上时,出现凌日现象。选B正确。

  【15题详解】

  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面出现的黑点是太阳黑子;黑子的温度较太阳光球表面的温度相对较低,A正确;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活动较剧烈的表现形式是耀斑,B错;黑子用肉眼就可见,C错;太阳黑子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D错。选A正确。

  【16题详解】

  图示①层是太阳内部,②层是光球层,可见黑子;③是色球层,④是日冕层。选B正确。

  【17题详解】

  太阳活动剧烈时,会向外释放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主能带电粒子若闯入地球,会干扰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A正确;干扰地磁场,指南针失灵,信鸽迷失方向,B、C正确;全球变暖是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选D正确。

  【】凌日是内行星(即水星和金星)经过日面的一种天文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活动周期约11年。

  18. B 19. A

  【解析】#p#分页标题#e#

  【18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千米,震源深度90千米,出地壳深度;岩石圏指的是地壳层和上地幔的顶部,厚度60-120千米范围,从震源深度看此次地震发生在岩石圈范围内;软流层在岩石圈之下深度可达地下400千米,下地幔在软流层之下深度可达2900千米,远远大于震源深度。选B正确。

  【19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振动波影响地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地震发生时先感受到纵波的影响即上下震动,后感受横波的影响左右摇晃。选A正确。

  【】地震波是由地震时向四处传播的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固、液、气三态中传播。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基性岩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0. D 21. B

  【解析】

  地球外部圈层,较上面是大气圈,位于较下面的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0题详解】

  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较上面是大气圈,位于较下面的③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D对。A、B、C错。

  【21题详解】

  ①圈层是生物圈,外部圈层中厚度较大的圈层是大气圈,A错。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对。③圈层是岩石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较小的圈层水圈,C错。①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的活动范围,D错。

  22. C 23. C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从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数值的大小及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可知,图示地区地壳的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所以本题C正确。

  【23题详解】

  地球有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个部分,其中地表以下的部分为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莫霍面,所以本题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24. B 25. C 26. D

  【解析】

  试题分析:

  【24题详解】

  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河源地区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A错。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错,C对。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的规律性,D错。#p#分页标题#e#

  【25题详解】

  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石笋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冰斗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石笋和冰斗棱角分明,A、D错。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B对。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错。

  【2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大多砾石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中数据,图中D选项中,9厘米左右砾石所占比重较大,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D图,D对。其它图砾石的粒径不相符,A、C、B错。

  【考点定位】外力作用,河流沉积物特征及成因。

  【教育】砾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砾石滩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在河流凸岸沉积作用为主,凹岸是侵蚀作用为主。砾石的变圆,是流水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风力外力侵蚀形成的。读图能力,就是要注意图中的细节,图中砾石的直径,说明了粒径的主要取值范围。

  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河道较初是平直的,后来随着泥沙的淤积及地偏力的影响,逐渐成为曲流,在曲流处,水的惯性影响下,逐渐自然裁弯取直,形成河与湖分离的状态,故选B。

  【28题详解】

  河道越弯曲,水流的侧蚀能力越强,堤岸越易发生崩塌,越易发生洪涝灾害,与②阶段相比,④阶段图中的河流弯曲,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选C。

  29. D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据图,图示a处属于河流上游,河谷的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b处河流中游,河谷的发育中期,形成河湾;c处属河流下游,河谷发育的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故选D。

  【3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河流上游,河谷的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流中游,河谷的发育中期,形成河湾,侧蚀加强;河流下游,河谷发育的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堆积了大量泥沙。故选A。

  31. B 32. A

  【解析】

  【31题详解】

  图示地区有溶洞、地下河,为喀斯特地貌,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所以B正确。

  【32题详解】

  图示地区有溶洞、地下河,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所以A正确。

  33. A 34. C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影响。蒙古高原的裸岩经风力侵蚀成碎岩,再经风力搬运至远方,随着风速减弱,沙尘沉积下来形成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经流水侵蚀形成沟壑;泥沙经流水搬运,到华北平原,由于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的堆积形成的。#p#分页标题#e#

  【33题详解】

  图示蒙古高原气候干旱,风力强破坏岩石,即a表示风力侵蚀;被破坏的岩石碎屑,经b表示风力搬运,随着风速减弱,沙尘沉积下来形成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经流水侵蚀形成沟壑;流水携带泥沙,即c表示由于流水搬运,到华北平原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即d表示流水堆积作用。选A正确。

  【34题详解】

  黄土高原是风力携带沙土由于风速减缓,沙土堆积形成的,即风力堆积;华北平原主要是河流携带泥沙由于流速变缓、泥沙堆积形成的,即流水的堆积作用。选C正确。

  35.D

  【解析】

  【详解】风是由缓坡吹向陡坡的,由图示可知,沙山的西北坡是缓坡,即是迎风坡,主导风向是西北风。选D正确。

  36.C

  【解析】

  【详解】该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图示天门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属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都是流水的侵蚀为主;风积地貌形成的是沙丘。选C正确。

  【答案】37. A 38. C

  【解析】

  【37题详解】

  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风化壳;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A正确。

  【38题详解】

  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也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海岸(又称滨),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这个地区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为主。故C正确。

  【】注意岩洞、岩礁、沙滩和海岸的形成过程。

  39.B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景观可知,第一幅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幅图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第三幅图为高海拔地区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第四幅图海边的沙滩应为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故选B。

  考点: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40.D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挪威的大峡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冰川融化后,海水进入形成。桂林象鼻山是石灰岩长期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所以D对。A、B、C错。#p#分页标题#e#

  考点:外力作用的类型和表现。

  41. C 42. B 43. D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41题详解】

  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岸线变化无关,ABD错。选C正确。

  【42题详解】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C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选B正确。

  【43题详解】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C错、D正确;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A、B错;选D正确。

  44.B

  【解析】

  该题考查地质作用知识。根据题中“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可知,金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海浪侵蚀作用。

  45. C 46. A

  【解析】

  【45题详解】

  图中沙丘露出海面在海滩和陆地之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①对。图中主要是沉积地貌为主,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地貌,②错。图示区域有河流入海口,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平原,③对。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④错。C对。

  【46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①对。三角洲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③对,故主要外力是风力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图示区域没有海湾侵蚀地貌,②错。图示区域地形平坦,地势较低,中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④错,故选A。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p#分页标题#e#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答案】47. B 48. B

  【解析】

  【47题详解】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23℃,对流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下降,①④错;平流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上升,③错②对。选B正确。

  【48题详解】

  图示Ⅰ层是对流层大气,此层大气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天气复杂多变,B正确;在高空大气层厚在空气分子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电离层,不是I层;图中II层大气是平流层,大气平稳,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行。选B正确。

  【】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的复杂多变。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由等温分布变逆温分布,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电离层在6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的高度,这一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大气成分开始电离,形成大量的正、负离子和自由电子,所以这一层叫做电离层,这一层对于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49.D

  【解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C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几乎不吸收,D不正确,选D。

  50.D

  【解析】

  试题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主要是云层的漫反射作用,A有关。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有关。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是因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C有关。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是晴天大气的保温效应弱,与削弱作用无关,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效应。

  53. D 54. B 55. A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首先大气直接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受热升温;剩余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受热升温。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p#分页标题#e#

  【53题详解】

  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③大气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射向大气的是地面辐射。选D正确。

  【54题详解】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与离太阳远近无关;两地纬度相当,太阳高度相当;④⑤正确。选B正确。

  【55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热而增温,→地面辐射,地面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然后大气增温。选A正确。

  56. A 57. A

  【解析】

  【56题详解】

  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多;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多,①③正确。选A正确。

  【57题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效太阳辐射量较多的是纬度20º-30º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该纬度范围常年受副高压控制,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②正确。选A正确。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

  2、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3、海进步,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4、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58. C 59. A

  【解析】

  【58题详解】

  短波太阳辐射可以透过塑料大棚,而长波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能通过塑料大棚,所以大棚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增强大棚内的温度,A正确;水蒸气遇到塑料大棚不能通过,大量水蒸汽凝结形成液态水再回到地面,故塑料大棚可以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B、D正确;大气层白天可以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太阳辐射强度,C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C。

  【59题详解】

  由于塑料大棚内部的气温高于外部,使得在门口附近形成热力环流,大棚内的空气上升,在门口的上方往外流通,外侧则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则由外向大棚内部流通。综上所述,A正确。#p#分页标题#e#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①图中近地面受热,空气应该上升,冷却,空气应该下沉,由此判断A错误;白天,裸地比草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上升;草地升温慢,温度低,空气应该收缩下沉,高空,空气从裸地上空流向草地上空,近地面从草地流向裸地,因此②正确,B正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晚上海洋降温比陆地降温慢,因此温度比陆地高,因此海洋上方气流垂直上升,陆地应为下沉气流,③错误,C错误;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城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故④错误,D错误。故答案选B项。

  :热力环流的原理与作用: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较简单的形式。

  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如果地面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因为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就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这些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就构成了简单的热力环流圈。

  作用:冷热差异导致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使水平方向出现了气压差,引起水平气流的运动。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季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

  61.【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是有物质组成的,组成宇宙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组成宇宙的物质称之为天体,天体的种类很多,较基本的天体为恒星和星云。除了恒星和星云外还有行星、卫星、流星体等星际物质。所以本题的叙述是错误的。

  62.错误

  【解析】

  【详解】地球处于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中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条件;其自身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判断错误。

  63.错误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先经过厚厚的大气层,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小于50%的太阳辐射才为地表吸收;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表述错误。

  64.B

  【解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有利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但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太强,会对生物产生危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所以错误。#p#分页标题#e#

  65.错误

  【解析】

  【详解】当耀斑活动强烈时,是太阳活动剧烈的表现,地球上的降水量可能明显增加也可能明显减少。表述错误。

  66.正确

  【解析】

  【详解】冰碛物是冰川下掌滑时对岩体的刨蚀后携带的碎屑物,颗粒大小不分,棱角分明;流水、风力搬运过程中随着速度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有分选性;所以冰碛物与流水、风力沉积物不同。表述正确。

  67.错误

  【解析】

  【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反射没有选择性,是由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及云层厚度决定。表述错误。

  68.B

  【解析】

  新雪表面杂质少,冰层表面杂质多,新雪比冰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深色土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多,比浅色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说法错误。

  69.正确

  【解析】

  【详解】越靠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越远离地面空气越稀薄,所以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表述正确。

  70.正确

  【解析】

  【详解】城市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较周边地区温度偏高,是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表述正确。

  71. (1). 小行星 (2). 天王星 (3). 远日 (4). 逆 (5). 共面 (6). 水分 (7). 成分 (8). 温度

  【解析】

  【详解】(1)图中C位于太阳系中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是小行星带;D表示绕太阳运行的天王星,从结构特征看该天体属于远日行星。

  (2)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即自西向东绕日运行,运动具有同向性的特征,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共面性的运动特征。

  (3)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地球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水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能满足生命活动需要的氧气;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适宜生命活动。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差异可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即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及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圆)及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三大特征。

  1、同向性:从北极上空看,各行星都按逆时针绕日旋转#p#分页标题#e#

  2、近圆性:运行的轨道都近似圆形

  3、共面性:各行星的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72. (1). ② (2). 33 (3). 莫霍面 (4). B(地幔) (5). 岩石圈 (6). ①(横) (7). 液态(熔融状态)

  【解析】

  【详解】(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①是横波;纵波速度快,②是纵波。

  (2)①、②两种地震波在大陆下33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莫霍面, 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层,以下是地幔层。

  (3)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发源地的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右图的B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4)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在E不连续面处,横波完全消失,这说明C层的物质状态是液态。

  【】地球内部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媒介,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当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层;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以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以上为地幔。

  73. (1). V (2). 槽 (3). 冲积扇 (4). 不断降低 (5). 由粗变细 (6). 林地、草地 (7). 水土流失 (8). 三角洲

  【解析】

  【详解】(1)图中A在河流上游山区,以下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B处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形,堆积作用为主,侧蚀作用强,河谷呈槽形。

  (2)图中C处河流从山地进入平原,河流携带泥沙由于地势降低流速减缓,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该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的地势不断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3)由图示可以看出,2012年与1949年比较,该地土地利用中林地、草地面积减少,由于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增多,河口的三角洲面积扩大。

  【】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河流的侵蚀作用为主,河床呈V形;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侧蚀明显河床呈不对称;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河床呈槽形。

  74. (1). A (2). B (3). 逆 (4). 晚上 (5). 陆 (6). A (7). 下沉(下降)

  【解析】

  【详解】(1)由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小于D处,说明下垫面的B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是低气压,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是高气压,同一竖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大于高空的气压,气压值的大小是:A>B>D>C,所以四点中气压较高的是A;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温的大小是:B > A >D、C,所以气温较高的是B。#p#分页标题#e#

  (2)由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小于D处,B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是低气压,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是高气压,水平方向上风由A吹向B ,高空由D吹向C,形成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环流;这种环流陆地是高压,海洋是低压,说明陆地冷海洋热,是整天中晚上,风由 A吹向B,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陆风。

  (3)图示A地气温低,气流下沉,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日温差较大的是A陆地;B是海洋,此时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日较差小。

  【】如果地面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如果地面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其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些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构成了简单的热力环流圈。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地理
上一篇:2018高一上学期中期阶段地理测试试题! 下一篇:什么是夏商西周断代史???夏商西周的年代表有哪些???每个帝王在位的时间是多久???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