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在那个时候对儒家思想还是大力的推崇,而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就“焚书坑儒”,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在后来,儒家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应儒家思想为原型,在尊崇儒家思想的同时,有的意义,却也有一些应该被遗弃的东西,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
说儒家思想害了中国几千年的,有多的流派。
有所谓的“五四”派,着眼点在儒家遏制了个人意志的发扬;
有所谓的“革命”派,着眼点在儒家遏制了阶级反抗的欲望;
有所谓的“诸子”派,着眼点在儒家灭绝了这家、那家的发展;
有所谓的“愤青”派,着眼点在儒家阻碍了中国人的血性发育。
当然,以上说法挂一漏万,还有各式各样的观点,实在想不起来了,但是,他们在讨论儒家思想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某些标签或者说关键词来反儒,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比如“男女授受不亲”。
问题是,儒家思想本身是不是就真的和他们说的这些标签契合呢?
比如所谓的血性派,说儒家讲以怨报德,但是孔子说的是:以怨报德,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至于说《春秋公羊》更是主张,有仇百世可报,九世算什么?
换言之,大部分说儒家思想害了中国几千年人,都是在拿着一鳞半爪的片段在反对一个整体,而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又是庞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那么,我们所接触到的,所谓的自圆其说的儒家思想,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是明清之后,经过政治宣扬和基层士绅进行“平民化”改造之后,增加了传播元素之后的一系列的“宣传品”,这些东西,既不能代表孔子的意志,也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而是代表着明清之后,政权与士绅执政联合体的意志和思想。
对了,还有人把这个锅放得近了一些,放在朱熹的身上,说朱子的灭人欲、存天理,问题是,朱子这句话讨论的是把谁家媳妇浸猪笼的具体问题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是两宋儒学走向哲学化,或者说思辩化之后,对于一些抽象的意识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把这个东西具象化成为某种伦理约束和行为准则,就像我们说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当成法律,逐条对照引申,进而决定某人是否判死刑一样可笑。
事实上,真正可笑的是明清之后的“政治”,将事务性工作全部伦理化之后,每一个职业官僚,就不需要再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而只需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断,就能够完成一切纠纷的解决,这种行径,在比如明朝灭亡这种大题目的高端的层面上,很多年轻人已经能够认识到,将其称为:
清流误国。
但是,在社会低端的层面,仍旧完全执迷不悟,而无法意识到这种行为方式在今天的网络热点、社会问题的思潮中,仍旧广泛存在。
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人们常归咎于理学、心学,其实恰恰相反,理学和心学都认为“心性乃实事之母”,你得想干事儿,才能去干事。
事实上,真正把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不着调气息的,并不是朱学、王学,而是朱皇帝、爱新觉罗皇帝,作为以较小的群体统治较多的人民的帝王,他们较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无事时天下都无事,有事时天下都助我,但是,平时把天下人当猪养,有事时天下人不把你当猪看,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