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车上书”?康有为是怎么描述“公车上书”的?

教育资讯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12-26 19:24:31

  在历市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是指但是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样的条约无疑是遭到反对的,当时这场抗议战并没有成功,而是被慈禧驳回,所以“公车上书是失败的,那么作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看看,看看公车上书的经过是怎样的,至于后来的事情大家可去猜测,也可以去猜测较后的康有为。

什么是“公车上书”?康有为是怎么描述“公车上书”的?

  史书上认为康有为是“公车上书”事件的发起者、策划者、组织者。以康有为为主,梁启为辅。史学家对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事件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康有为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捏造事实,根本就没有给督察院上过书。那么实际上的“公车上书”真如史书上所记载的吗?

  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发生在清朝光绪21年,即1895年,由康有为、率梁启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甲午战败后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这是史书对“公车上书”的定义。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除割让土地并赔偿白银2亿两,当年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同学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康、梁二人联合一千多名考生,写了一篇多达18000字的“上书”,结果被慈禧太后所拒绝。上书以失败告终,但康、梁二人从此进入了光绪皇帝的视线。

  康有为是怎么描述“公车上书”的?

  根据康有为的自编年谱记载,他当时义愤填膺,发起上书活动:“李鸿章赴日求和,议定割地并偿款。吾先知消息,令卓如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湖南和之。……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即书草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投递,则察院以用宝而拒收。”“初六七连日大集……诸孝廉遂多退缩,甚且有请除名者。孙毓汉犹虑挠其谋,即先迫皇上用宝。”

  康有为意思是说,1895年,考完试的举子们听到议和结果后,群情激奋。康、梁鼓动人们在松筠庵集会,商议上书拒绝和议。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康有为将自己有关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也一并写入。4月22日,康、梁写成1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18省举人响应,120多人联署。5月2日,前往都察院门前请代奏。都察院以皇上已经在条约上盖玉玺为由,拒绝代呈。在官府的施压下,造成多数人退却。上书一事未成。

  史学界对康有为“公车上书”记载的质疑

  然而一直以来史学界就存在对公车上书的“另解”。现在的“公车上书”是根据康有为的记载描述扩展的。作为策划者、当事人及日后的维新首领,他的记叙已深入人心。我们就列举一下其它的另解。

  根据《公车上书记》记载,5月2日当天,举人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又据翁同龢日记中的工作流水账记载,上书那天根本没有出现过1200名举人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及被拒的事情。较多是“公车预上书”而已。

  根据督察院5月2日当天记录,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总计举人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京官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梁启也加入了抗议的行业,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到底想要扮演什么角色?

  各省举人在松筠庵的商讨集会是存在的。5月1日,参会的人还挺多,但5月2日到松筠庵开会的人已不足百人。举人们的陆续推出的主要原因是皇帝已盖玉玺,条约已生效,再加之考试已发榜,自然就散了,没人再关心上书一事。

  康有为得中进士,或许是朝廷有意的拉拢举措。所谓的千人大上书,还没完成较终的签署,人已经跑完了。千人同去都察院上书的故事不攻自破,不但没有千人上书,就连这份奏折都是束之高阁。因此,真正的公车上书是以官员为主的、有举人参加的抗议活动。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对人类历史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下一篇:如何可以实现给学生减负?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实行的方式是什么?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