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2所双大学名单的公布,双大学们再一次激起公众的关注,为什么双大学是这42所高校?这些双大学究竟是怎样选出来的?为什么花落这42所高校?这与咱们的高校有什么关系吗?伊顿教育为大家整理了相关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伊顿教育广西网站。
怎样遴选认定
竞争优选、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结果公布后,社会较为关心的是,“双”建设高校是如何选出来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双”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第一步,是组建“双”建设委员会,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第二步,依托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学科。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第四步,三部委根据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大学、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p#副标题#e#
众所周知,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么,哪些因素成为此次遴选认定的重要指标?
该负责人说,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委员会确定采用的评价包括人才培养、学科水平、贡献奖励、政策导向4类国内第三方评价。同时,还选取了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体现各学科点的实力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其次,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较后,据此遴选产生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大学建设高校建议。”这位负责人说。
他强调,大学建设高校重在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为什么会是“他们”
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
42所大学建设高校、95所学科建设高校,为什么是“他们”入选“双”建设?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遴选认定“双”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
——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双”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大学和学科前列或行列,是冲刺性工程,重在扶优扶强、需要坚持、鼓励、支持高水平。
——服务重大战略布局。把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发挥“双”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总的来说,就是既要继承原‘工程’建设基础,又要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同时,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他说。
为何在大学建设高校中划分A、B类,同样是社会关切的问题之一。对此,该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希望督促的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他表示,在此后具体工作中,将做到“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即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的重点建设对象;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考核也“一把尺子一个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大学和学科,能否成为世界大学和学科还要看较终的建设成效。”
“双“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推进实施、落实
入选“双”建设,只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的起点。做好“双”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该负责人说,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落实上来。“通过座谈会、宣讲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统一思想、交流经验,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帮助建设高校开好头、走对路,抓好建设落实。”
“同时,要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举措,通过高校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论证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世界大学和学科标准,为建设中期评价指导和周期评价作准备。”他较后强调。
#p#副标题#e#
“双“建设新在哪儿
动态监测、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双”建设会成为“工程”“工程”的翻版,会形成一入“”终身“”的局面吗?这是萦绕在众多高教人士心中的疑问。记者也注意到,除新增的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大学三所高校外,其余39所大学建设高校都出自原“工程”。
事实上,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表示,“双”建设不是“工程”“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这位负责人也表示,这体现了继承创新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工程”“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遴选认定并非一劳永逸。“双”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此外,针对目前高校出现的“挖人才创”的现实问题,教育部明确表示,认定遴选标准的依据、数据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坚决纠正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