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学会跟人相处是好的一种技能,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这其中的尺度和分寸也是有学问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终生需要学习的地方,也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反思的心灵。伊顿教育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予人所需的相关尺度,以及学生们的思考,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站。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趵突泉的泉水清澈、甘甜,行人经过时常用手掬一捧泉水喝。一个老和尚见此情景,拿了一个有缺口的碗放在泉台上,人们就能用这只破碗舀泉水喝。某日,有位富商来趵突泉游玩,见人们用破碗喝水,于是让随从买了一只精美的瓷碗,换掉了原来的破碗。但第二天,有人用瓷碗喝过泉水后就把它拿走了,其他人又只能用手掬水喝。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要紧扣材料,材料的重点在后半部分,精美瓷碗的不翼而飞与破碗的长期使用形成鲜明对比,和尚与富商都是出于善意,但结果迥然不同,这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不同。如果考虑不周、方法不当,慈悲与善意不能带来好的结果。
2.思维限制。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材料是一则寓言性故事,故立意不能只局限于材料内容本身,更应透过这一只碗展开深入思考:合适与否,与价值无关,是否符合现实需要才更显重要。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多元化。世界丰富多彩,人性美丑兼具。趵突泉作为一个公众场合,喝水作为一个简单的生活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方法、思维、人性、审美等多方面的思考,立意角度丰富。老和尚和富商各是一个角度,二者综合又是一个角度,这些角度又可以分别产生不同层面的思考。
2.对问题的思考是开放的。对于碗的存在与丢失,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衡量。无论是和尚还是富商,他们放碗的目的都是帮助人们喝水,体现出人性的慈悲和善意。只是同样的善意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考生要从发展变化、多元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
3.文体选择的多样性。可以写议论文,辩证分析是非曲直;也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思考方法、思维、人性、审美等层面的道理。
解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是仿照2018年卷Ⅱ命制的思辨型材料作文。立意时要结合全篇材料整体分析,不能仅抓只言片语。比如,若针对用手掬水喝而大谈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属偏题。老和尚的做法是帮人,富商的做法亦是在助人,尽管结果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材料亦体现出他们在助人过程中的思维不同:和尚有预见性,眼光长远且结合了对人性的考虑,碗虽丑却经久实用;富商则因经济的宽裕而在助人时过多关注了碗的表面形式,未考虑到人性的复杂,因此好心办了坏事。从碗的角度、和尚的角度、富商的角度、顺走碗的人的角度,均可立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予人所需,方为正道。
2.行善也需考虑人性。
3.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4.行善亦有道。
5.善意未必结善果。
……
偏题立意:
1.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2.莫被表面迷了眼。
3.残缺即是美。
4.残缺美与精致美。
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6.合适与适合。
病文展示
予人所需,方为正道
趵突泉的泉水甘甜,老和尚看见行人用手掬水喝,便拿一个有缺口的碗放在泉台上,方便行人舀水喝。富商见状,便让随从买了一个精美的瓷碗,可没过多久,这只碗就丢失了,行人又得拿手掬水喝。老和尚和富商均出于善心供碗,但结果迥异。旧碗虽然残缺,但能实现其价值;好碗纵然精美,却难以长期发挥作用,不但没有帮助行人,反而让情况更糟。所以凡是给予,较好是予人所需。(入题太啰唆,此段需压缩)
老和尚是智者,知道喝水仅需一个碗,无论是什么碗。破碗满足了人们喝水的需求,又不会使人生出觊觎之心。而富商虽善良却不聪慧,他想解决问题,却又忽略了人性,较终迫使人们重回以手掬水的窘境。富人的善意难道错了吗?没有,只是考虑不周,方法不当。行人需要的仅是一个喝水的器具,器具太过精美,只会引发贪心被行人带走。由此可见和尚的智慧为“予人所需,方为正道”。
予人所需,适度即可。即使父母子女,亲情之爱也需适度。在外人眼里,北大毕业生王猛符合“别人家孩子”的特征:地级市高考理科考生,被北大生物录取,本科毕业后又前往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然而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12年前不再回家过春节,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父母的爱犹如清泉,但如果不注意尺度和边界,可能会变成洪水。孩子需要尊严和自由,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爱的边界,的爱都容易变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此段与行善不当的主题无关,是在写父母之爱不当)
予人所需,行事须巧。近年来,我国发展“一带一路”战略。面对昔日繁华而如今困顿的“丝绸之路”上的周边,我国并未只用大量资金援助,而是另辟蹊径,帮助这些大搞基建,使他们有了富强的资本。我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与这些互通有无,共同富裕。事有千万种,法有万千般,但巧为无疑较妙。
事有千万法,行事须巧为。昔日诸葛亮孤身渡江,舌战群儒。他不以刘汉利益为主,而且为孙吴设身处地地思虑,一句“吾等皆可降,而君以何降”说服了孙权,才有了孙刘联盟,才有了火烧赤壁,才有了天下三分。(此段也跑题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的同时,不妨多动动脑筋,想想对方需要什么。较贵的不是较好的,但较适合的是较合适的,适合方为合适。
予人所需,方为王道。
点评
第一段透彻分析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心论点:予人所需,方为正道。但表述太过啰唆,入题慢,需要压缩。
“予人所需,适度即可”“予人所需,行事须巧”两个分论点没有问题,问题是第三段第一个分论点之后讲的不是行善不当的问题,而是父母之爱不当的问题;第五段引诸葛亮的材料是写“行事需巧为”而非“行善需巧为”。这两处表述均为局部跑题,需要更换论证素材。
升格作文
予人所需,方为正道
老和尚拿残缺的碗放在泉台上,方便行人舀水喝,富商则换上精美的瓷碗。二人均出于善心供碗,但结果迥异。残缺的碗能方便行人喝水,精美的碗不但没有帮助行人,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所以凡是给予,较好是予人所需。
老和尚是智者,知道喝水仅需一个碗,无论是什么碗。破碗满足了人们喝水的需求,又不会使人生出觊觎之心。而富商虽善良却不聪慧,他想解决问题,却又忽略了人性,较终迫使人们重回以手掬水的窘境。富人的善意难道错了吗?没有,只是考虑不周,方法不当。行人需要的仅是一个喝水的器具,器具太过精美,只会引发贪心被行人带走。由此可见和尚的智慧为“予人所需,方为正道”。
予人所需,适度即可。人常说,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讲的就是行善适度的道理。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挽救了他的生命,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予,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不够,两碗不够,三碗四碗还是不够。再想想你竟然有满仓的米粮,他却一无,不满的意念就生发出来,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
行善无度,有时还会招致祸患。《三国演义》中刘表将荆州借给刘备,结果刘备却吞了荆州;《水浒传》中王伦收留晁盖,结果身死人手。
善千万法,行善须巧为。比如,帮助失业青年时,可以给他们提供贷款、提供机会、提供信息、提供指导,鼓励他们创业,但不能无休止地为其发放失业救济金;发展贫困落后地区时,也要以发展教育为主,通过增强人的素质实行可持续发展。
予人所需,行善须巧。近年来,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面对昔日繁华而如今困顿的“丝绸之路”上的周边,我国并未只用大量资金援助,而是另辟蹊径,帮助这些大搞基建,使他们有了富强的资本。我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与这些互通有无,共同富裕。事有千万种,法有万千般,但巧为无疑较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的同时,不妨多动动脑筋,想想对方需要什么。较贵的不是较好的,但较适合的是较好的,适合方为合适。
予人所需,方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