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历重要的一个点,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不同的人物成为主角,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和发展。对于唐代的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确实是牵动着我们的内心的,似乎在我们的眼里,唐代就应该一直是繁盛的,然而事实上却不总是这样的。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安史之乱引发重要的人物安禄山和杨国忠,下面是详细内容,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安禄山钻了募兵制的空当。
其实这是玄宗皇帝亲手种下的恶果。唐朝到了开元末期,阶级腐化严重,掌管军事命脉的兵部成了贪污腐败的重灾区。玄宗皇帝并不想打动干戈、整顿吏治,而是想采用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给兵部来一个釜底抽薪。而正好刚刚上任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给了玄宗皇帝一个新思路。胡人出身的安禄山让玄宗皇帝刮目相看,因为他不用伸手向朝廷要钱,但是把军队搞得有声有色,安禄山的这套方法就是“募兵制”的雏形。这样做法有利有弊,利就是朝廷不用出钱养兵,军镇通过屯田、等多方面的创收实现自给自足;弊端就是军队容易成为节度使的私人武装,因为他们吃的不是朝廷的饭。玄宗皇帝太过自信,只看到了其中的利,并没有深思其中的弊,所以对安禄山的做法大为赞赏,并推在军镇推广实施。这样一来,虽然解决的兵部寄生朝廷的局面,也让一向富有野心的安禄山钻了空子。
二、军镇势力失衡,没有制约安禄山的力量
开元末期,唐朝国力已经走向衰退,而周边少数名族的力量却蒸蒸日上、异军突起。为了应对来自边疆的威胁,天宝年间,唐朝已经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其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王忠嗣。王忠嗣是玄宗皇帝的“义子”,对朝廷的忠诚自不必说,这也是他能够统领朔方、陇右、河东、河西四方节度使的重要原因。王忠嗣对当前周围形势的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介意玄宗对西部强大起来的吐蕃及吐谷浑采用友好的邦交政策,而对辽东正在崛起的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政权采取打压策略。然而,好大喜功的玄宗皇帝正好做出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决断。这样一来,忠于朝廷的力量势必被削弱,而居心叵测的安禄山则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较致命的是,后来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被贬,不久便郁郁而终,从此唐朝也就失去了制衡安禄山的力量。
那么,杨国忠为什么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呢?
原因有两点:一、恰好杨国忠旁观者清,把一切看得很透彻;二、杨国忠想借玄宗的手打压安禄山,说白了就是为了争权夺利。所以杨国忠说出了真相,而且不厌其烦的给玄宗皇帝吹耳边风,但是玄宗皇帝不予理会,因为他对“干儿子”很放心。但是安禄山毕竟做贼心虚,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如杨国忠这样的人太多,而且都被玄宗绑送到了他的跟前。这下,安禄山心里没了底,因为他不清楚唐玄宗葫芦里究竟埋的什么药,是众人皆醒他独醉呢?是一如既往的信任,还是有意的麻痹他?总之让安禄山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较终,安禄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造反,以“不变”应万变。
回头来看,杨国忠确实是安禄山起兵的借口,也就是所谓的“清君侧”,而古往今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愰子。西汉的“七国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