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用“信口雌黄”来形容一个人满嘴跑火车,说话不真实,欺骗大众。这个词被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你可曾想过它的出处,说出这个词的第一个人是谁?有什么有趣的历史故事?还有“雌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古人形容一个人胡说八道要用“雌黄”而不是别的东西?不要着急,秦学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我们经常说人说话不顾事实,随口乱讲叫“信口雌黄”。与之意义相近的词如“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信口,随口;雌黄,古代的一种颜料,又名鸡冠石,黄色矿物。
化学名称三硫化二砷,柠檬黄色,多呈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有珍珠光泽。
古代的纸多是用防虫蛀的黄檗染成的,所以古代的纸略带黄色,“青灯黄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人写错字了怎么办?古人就会用雌黄把写错的字涂掉后再写,也就是说,雌黄是古代的“涂改液”。宋代《遁斋闲览》记载: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
“信口雌黄”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叫王衍的人。出自晋代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说的是晋代有个清谈家王衍,他在担任元城县令时很少处理公务,整天到晚和人没玩完了地闲聊。
他对老子和庄子的玄学很感兴趣,经常手持拂尘(道士用具)侃侃而谈,但却漏洞百出。有人提出质疑时,他就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们就说他是“口中雌黄”。
至于“口中雌黄”如何转变为“信口雌黄”的,可能与“信口开河”有联系。信口,是随口的意思,更能表现“雌黄”的程度,也更生动些。由于“雌黄”常与“更改”的含义相联系,所以唐代《颜氏家训》中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论。
现在“信口雌黄”更多用来描述有意歪曲事实,隐瞒真相,语气较重。
如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添油加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