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十一月份,天气就逐渐变冷了,现在的人们过冬虽然不像上一代人一样,冬天都是棉花袄和棉花裤。科技的发达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清调。作为先前御寒收藏的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没有棉花,古代人怎么过冬。现在的冬天也是很冷,但是古代的冬天与今天相比,应该是冰山一角吧!那么古代人到底是怎么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的?
中国在秦汉及之前就已经有棉花种植的记录,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海南岛、两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以及北方的新疆、河西走廊等地区。当时,棉的种植面积很小,也很少用来做成衣服穿着。
到了宋朝,棉花开始传入中原地区,但此时的棉花,主要作为花卉观赏,并没有人想起来把棉花织成布,做成衣服。也是从宋朝开始,正式出现了“棉”字,之前都是“绵”。
到了宋末元初,种植棉花的南方地区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她就是“布业始祖”黄道婆。黄道婆改进了棉花织布的整套设备,并将织布技术推广到了大江南北,人们开始穿棉布衣衫。元朝军队也开始装备用棉花填充的棉甲。
明朝时期,太祖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推广棉花种植,才让棉布、棉衣开始普及起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此时的棉花已经在明朝普及了。
棉布、棉衣在明朝才开始普及,那明朝之前,古人靠什么御寒呢?
根据可以查到的记载,明之前的人们主要以丝、麻和裘制的衣物为主。
古时的人们大量种植桑、柘、麻等农作物,桑、柘用来养蚕缫丝,做绸缎,而麻就是用来纺织麻布的。唐代白居易曾赋诗,“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
丝绸织物是很薄的,而麻布虽然厚实点,夏天穿着还可以,但是对于冬天御寒,就显得有点太单薄了。于是,裘就有了大用途。按照人类发展的历程看,穿着兽皮,必然是早于丝绸和麻布的。《礼记·札记》中也有,“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富人可能会用上好的羔羊皮、狐皮、貂皮,甚至是个性的狼皮、虎皮等做成高档的裘服御寒,而普通百姓则可以用劣质的羊皮,甚至是狗皮御寒。在古时,普通百姓穿着羊皮、狗皮大衣,还是比较普遍的。
当时的被褥和冬服,通常是用丝麻的丝絮等做填充。还有一种长在树上的木绵,只是这种绵,绒比较短,不适合纺织,多用来做填充。当然,有钱人会直接用上好的丝、羊毛来填充,而普通穷苦百姓就只能用陈年旧丝絮,或者纺织、做衣的边角料了,这些古时叫“缊”。甚至是用比较软的草戎、鸡鸭羽毛、羽绒等做填充,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只是不像我们现代的羽绒服,只用上好的绒毛部分而已。
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古时的穷苦百姓而言,不管有没有棉花,过冬、过年的确是闯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