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这句话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其实这是一首经典的诗句,几乎我们很多人都在传颂着这句经典的诗词,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其实苏轼的诗句还是经典的,赏析和欣赏还是很有需要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伊顿教育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关于每一句诗词的赏析,下面是详细内容,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伟大的浪漫主义词人。他的词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令人心动,回味无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历代文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当中,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的优美诗篇,它把对弟弟的怀念通过月亮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这首词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1057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应试,一下子苏门三人名誉京城。苏轼的文章更是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的大力推崇下,声名大噪。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苏洵病逝,兄弟二人扶柩还乡,守孝三年。还朝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为躲开政治漩涡,自请出京,赴密州任太守,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时年四十一岁。而此时,其弟苏辙正在陕西任官。感情笃好的兄弟两人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西,千里之遥难以谋面。苏轼多次请求调离兄弟任职近的地方工作,均未如愿。
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独自一人,一边赏月一边饮酒,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二、此词表达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词人语出不凡,首句以天当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看到皎洁的明月,心生向往。然而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寒冷难耐。对月的向往,实际上就是对人间的不满,词人又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远的志向。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不能飞往高寒的月宫,我就留在人间的月光下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较终占了上风。
下片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迟迟未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古至今人生的遗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自古以来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此句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
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是词的中心句,苏轼希望天下人能够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共享一轮皎洁的明月。
这也是词人乐观豁达之处,把对自己与兄弟间的真挚思念之情,转移到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这种祝愿跳离了个人的窠臼,上升到普遍的情感。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全篇皆是佳句,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什么?
婵娟在古代有三个意思:
1.美好的姿态。2.美女。3.月亮。
“婵娟”二字分开,婵指女力士,即现代所说的女汉子。
娟是美好\秀丽。二字合起来就是指美丽的女汉子,美女。古人认为,较美丽的女子莫过于月宫中的嫦娥,因此,婵娟代指明月。
""千里共婵娟″从句式看,""婵娟″应该是名词;从句意看,""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共享一轮皎洁的明月″,应该是月亮之意。
在古诗文中,月亮富有浪漫色彩,人们常常把它拟人化,寄托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李白把它比作对饮的友人,张若虚把它比作历史的见证,苏轼把他比作理想的家园。此首词,词人就是""共婵娟″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希望离人们团圆美好的祝愿。
苏轼在历代不得志的文人当中,他是较为豁达的。
很多文人在遭受贬谪后,要么放荡不羁,要么破罐子破摔,然而苏轼,在他人生的三起三落中,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有书君真正觉得,苏轼是历史长河中、天地间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