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60万军队为什么会败给朱元璋?与淝水之战有什么相似之处?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战争或许很多人都不知晓,面对六十万兵的军队却输给人数极少的一方,这与大家熟悉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评价,学生们可以多了解课外历史广泛学习,填充更多历史知识。
说起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争夺战,可能有不少人对它比较陌生,但是说起淝水之战相信很多人是耳熟能详,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前秦统治基础薄弱、士兵组成复杂、战略失误等原因,同样这些也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但是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在待人方面苻坚和陈友谅就是两个极端,苻坚是太相信手下的文武百官了,陈友谅是连自己都会怀疑的人。
陈友谅待人心狠手辣,是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保障,同样也是他溃败的开端。在公元1360年击杀徐寿辉灭天完政权之前,陈友谅就已经诛杀老上司倪文俊、伏杀天完大将赵普胜,尽收二者部众。击杀徐寿辉之后陈陈友谅的势力达到巅峰时期,但是在接下来和朱元璋的争夺战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在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朱元璋之前,二人之间已经是多次交手,在这个过程中陈友谅不断的吞下自己待人态度恶劣的苦果。朱元璋手下康茂才原本和陈友谅的关系很铁,后来康茂才投靠到朱元璋手下,也有很多人说康茂才是陈友谅派到朱元璋手下的间谍,较后因为朱元璋坦荡的待人态度真的投靠了朱元璋。反正就是一句话,受不了陈友谅多疑的待人态度,真心投靠了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一封书信就让陈友谅带着十万人马乖乖的跳进了朱元璋在应天府设的陷阱,被朱元璋杀的打败,陈友谅狼狈而逃。
朱元璋趁势对陈友谅发起反攻,连续攻克信州、九江、安庆,连陈友谅的大本营江州也被攻克,陈友谅狼狈逃往武昌。按说攻打应天府的十万人马根本不能让陈友谅伤筋动骨,为何会兵败如山倒,连续吃败仗?这还是要归功于陈友谅的待人态度,原本投靠徐寿辉的将领,在看到陈友谅连杀赵普胜、徐寿辉之后心里已经是拔凉拔凉的了,有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整天就盼着陈友谅能打败仗。结果朱元璋的大军一到这些将领直接就是投降,调炮就揍陈友谅,所以才会出现陈友谅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面对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的局面,陈友谅有自己的判断。认为处于不利局面,就不能像殷商一样处处挨打,等着被西周逐个攻破,而是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和朱元璋的主力决战,一较高下。
公元1363年,江北的红巾军发生内乱,实力削弱。张士诚趁机进攻红巾军,刘福通招架不住,只好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率主力北上救援刘福通。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北上之际,统帅六十万大军大举讨伐朱元璋,这就出现了开始所描绘的场面。
选择对了时机,却没有选对目标
陈友谅选择出兵的时机是对的,当时朱元璋的主力在江北,长江以南没有像样的正规军,这对于陈友谅来说是有利的。虽然陈友谅选对了出兵时机,但是却选错了进攻目标,六十万大军从长江溯流而下,进攻目标不选朱元璋的老家应天府(今),却选择了洪都(今南昌)。陈友谅的这个决定实在是没看出来高在哪里,就连朱元璋知道陈友谅围攻洪都之后都没有马上南下救援的意思。
选定洪都作为主要目标,陈友谅就该全力攻击南昌,结果他没有这么做。可能是觉得六十万大军一起攻打洪都有点挤不开(那你选应天府打呀),于是陈友谅将六十万大军分散开来,四处出击攻打朱元璋的地盘,结果就是洪都打了八十多天愣是没有打下来,其他各路进展也不大。
朱元璋的援军到了之后,陈友谅并没有傻乎乎的直接拉开架势和朱元璋硬刚,因为陈友谅心里明白,自己是从水路而来,军队以步兵为主,如果在陆地和朱元璋的骑兵对刚,那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
战略正确,战术错误
于是陈友谅率领大军进入鄱阳湖,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军队要么进入湖中和自己决战,要么就得眼睁睁看着陈友谅率军从鄱阳湖的北面或者从南逃走。陈友谅的这个战略还是很高的,以己之长击彼之短。
朱元璋也不是等闲之辈,怎么可能傻到进入鄱阳湖中和陈友谅决战那,但是又不肯眼睁睁的看着陈友谅从鄱阳湖溜走。于是命人阻塞鄱阳湖南下的出口,同时在鄱阳湖的北出口设伏。面对朱元璋的部署,陈友谅完全可以凭借大船冲入长江。但是高傲的陈友谅采取了铁索连舟的办法,将有限的马匹集中在甲板上,临走也要给朱元璋点厉害瞧瞧。
面对铁索连舟这么‘厉害’的战法,朱元璋毫不犹豫的使用了火攻这个古老而又实用的战法。结果可想而知,陈友谅引以为傲的水军战舰被烧成了灰烬,本人也在战斗中被箭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