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军事和治理朝政方面有哪些弱点?诸葛亮的名字听到后都会连身赞叹和敬佩,他的才能和智谋让人们深感为什么刘备会三顾茅庐,诸葛亮的优势在军事上有目共睹,根据历史的记载人们了解到他的聪明才智但弱点却被忽视掉,人人都有弱点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有,弱点被优势的光芒挡住不容易发现,广西秦学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分享这位历史学者对诸葛亮弱点的分析,有着智慧化身之称的他会存在哪些不足的弱点呢?接下来与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今天就从来给大家梳理一下,抛砖引玉。
一、治国理政有道、军事指挥并非擅长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一个十分的评价: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理政,但在军事方面并不是他所擅长的,以至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无一成功。
固然,北伐失败的较根本原因在于蜀汉实力不如曹魏;但是三国时期也有很多以弱胜强的例子:如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刘备汉中战役以少胜多赢了曹操等等许多例子。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全部失利,较起码说明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曹操、周瑜,算不上军事大家。
二、用人失察失举、屡次导致严重恶果
在诸葛亮的用人上,多次出现了用人不当导致重大不利后果的情况:
第一、如赤壁之战中明知曹操有恩于关羽的情况下,执意使用关羽导致关羽擅自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失去杀了曹操的千载难逢机会;
第二、第四次北伐前对李严的姑息导致北伐无功而返。北伐前诸葛亮让李严去镇守汉中,李严坚决不去并要求划分出五个郡作为巴州让自己统辖。诸葛亮虽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惩治李严,结果在第四次北伐时,李严在后方以粮草为借口不配合诸葛亮,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北伐因此失败。
《三国志》载: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第三、刘备生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纸上谈兵,不可重用。但诸葛亮没有听进去,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再一次失败。
三、严峻刑法治国、同时放纵豪族违法
在治理蜀国时,诸葛亮采用严刑峻罚治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史书记载: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治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但同时,所谓刑罚治国确是双重标准:对普通百姓严格适用,有罪必罚,毫不留情;但对于、豪族以及权贵就网开一面,既往不咎。
举一个例子:法正是刘备手下第一谋士,深得刘备的重用,本身也是豪门。史书记载,法正心胸下载,曾经擅自杀了数人: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按照诸葛亮制定的刑罚,这种行为需要处死。
然而,只是因为法正的身份及与刘备的特殊关系,诸葛亮对法正的行为听之任之,没有进行丝毫的追究。
这就难免让人对诸葛亮提出质疑:如此双重标准,原来严苛只是针对百姓而言;官员犯罪,仍然是可以逍遥法外。
四、外来势力掌权、不利巩固政权基础
刘备集团是作为外来势力统治蜀汉的,成员包括诸葛亮都是荆州势力,进入益州后,对本地豪族势力采取了既拉拢又打击的政策:
一方面对法正、李严、王平、马忠、杨洪等人予以任用,并对法正、李严尤其重用,拉拢了本地势力,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巩固了刘备集团的统治根基;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央权力上仍然排除益州势力,成员中,诸葛亮重用的蒋琬、费玮都不是本地人、就连较终在蜀汉掌权的姜维,都是“外来户”,这就导致了特别是在诸葛亮死后,统治集团根基出现了裂痕,本地势力与上层离心离德。
五、事无巨细掌控、培育后备人才不力
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事必躬亲”,往好的方面说是鞠躬尽瘁、尽心尽职,但这样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事无巨细、大小权力都在诸葛亮一人手中,上至后主刘禅只管盖章同意、下至群臣惟诸葛亮马首是瞻、不敢也无需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意见。
长期以往,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流于形式、完全失去了作用。
因此,在诸葛亮死后,除了与诸葛亮年龄相差不大的蒋琬、费玮可堪重用,后继几乎无人可以独当一面,以致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要知道,当时廖化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六、实施战时经济、一切为了战争服务
诸葛亮的经济政策,更是值得商榷。在诸葛亮的心中,北伐是第一大事,的事情都要为北伐服务,经济也需要为军事服务,由此诸葛亮实行的是战时经济。不论是盐铁官营、加强商贸、寓兵于农等等都是为了给战争筹集物资。
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蜀国灭亡时,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
“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民贫国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