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还是重要的了,不管是历还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关于这个人的神机妙算和能力都是为人所称道的,这个人厉害在哪里呢?表现是什么呢?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诸葛亮这个人的厉害之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末三国时代,当然是诸葛亮较厉害。曹操带领一大帮人先是在中原混战了二十多年,机关算尽,到处攻城掠地、屠城屠俘,大杀四方,享尽了先发优势。
在曹操一统北方,即将大举南下、席卷天下之际,诸葛亮出山了,千古名策《隆中对》横空出世,让曹操气势如虹的胜利势头嘎然而止。
诸葛亮先是渡江智激孙权,缔结孙刘联盟。让此前没有立足之地、四处逃命的刘备得以穷屌丝逆袭,成为了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得以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接着又帮助刘备智取荆南四郡。此后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夺取益州,又接着在汉中之战大败曹操,并成功夺取汉中,自此三分天下有其一。
后来,在形势一片大好时,关羽、刘备先后违背《隆中对》,使得蜀汉连续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复兴汉室的事业遭遇重大挫折。诸葛亮欲哭无泪,只能长叹一声,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又是这个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于危急时刻,撑起风雨飘摇的蜀汉,内修国政,外御强敌,南征北伐。
为了不坐以待毙,诸葛亮引领兵微将寡、实力弱小的蜀汉,开启了可歌可泣的北伐。在诸葛亮与曹魏的六次战争中,诸葛亮以一州之地,抗衡拥有九州之地、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曹魏。凭借严格训练出的铁血虎师,出色谋划,多次重创对手,极大地消耗了曹魏国力,而蜀汉国力之消耗则远小于曹魏,并且由于诸葛亮卓越的内政管理,蜀汉战后恢复也优于曹魏。诸葛亮每次北伐,均实现了多重目标,从战术及战略层面上来看都是很成功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东击西,先是命令赵云邓芝率领疑兵佯攻郿县,把曹真大军骗入崎岖难行的箕谷。接着诸葛亮亲率大军攻打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归服。此战扰乱了曹魏陇右地区,对曹魏经济是极大破坏,并使得曹魏大军疲于奔命,消耗极大,而蜀汉仅仅街亭之战损失了一部分军队,但王平收拢了散兵,损失不是很大。诸葛亮期间收服了包括姜维在内的大批曹魏人才和士兵,并把天水数千户百姓迁移至汉中,街亭之战的损失得到了弥补,曹魏则是纯粹损耗,没有获得弥补。
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是一次小规模军事行动。既成功策应了孙吴的军事行动,破坏了曹魏荆豫都督司马懿荆北沔水计划,又扰乱消耗了曹魏经济,较后还额外歼灭了曹魏王双追兵。
第三次北伐夺取了武都、阴平两郡,既获得了地盘、人口,增强了实力,还获得了西汉水之航运通道,并使得曹魏与陇右的联络变得困难。
随后是对曹魏大军三路大举进攻的防御战。此次战争不仅伏击了曹魏西线张郃夏侯霸军队,使其损失惨重,诸葛亮还命令魏延吴壹率军千里大迂回,兵出羌中,在阳溪之战中先后重创郭淮、费耀军团,而曹魏大军损兵折将,消耗极大,一无所获,见势不妙,赶忙撤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自此不敢主动进攻诸葛亮在世时的蜀汉。
此后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直接交锋。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远胜曹操和周瑜,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又远远过司马懿。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率领五万步兵发起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则率领至少十万军队进行应对,司马懿不仅具有军队数量优势,还具有步骑混合的兵种优势,又有主场作战、粮草供应快捷的优势。
诸葛亮采用灵活机动的策略,始终保持主动,始终牵着司马懿鼻子走。诸葛亮先是通过伏击,几乎全歼上邽的郭淮四千精兵,然后抢割了陇上小麦,此后就是卤城之战:
那个时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长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着卤城之战司马懿大概损失一万五千士兵。而“卤城之战”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所谓“上方谷之战”的历史原型。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坐拥十万以上的强大军力,却被诸葛亮五万军队歼灭两万五千人左右,其中的卤城之战,诸葛亮一举消灭司马懿一万五千多人,打的司马懿狼狈逃跑,“宣王还保营”。较后诸葛亮实施木门伏击战,歼灭了当世名将张郃及其统领的数千追兵。司马懿自此畏蜀如虎。
第五次北伐兵出五丈原,威慑长安。在大好形势下诸葛亮意外病逝,导致北伐中止,没能实现占领雍、郿以西的较大目标。当时蜀汉八万大军屯田于渭水之滨,一边收获粮食,一边把二十多万曹魏大军堵截在城池里白白消耗粮草。那个时候,曹魏经济疲惫,民有菜色,陕西、许都等多地爆发疫病,形势危急,长期对峙下去,必然拖垮曹魏。而诸葛亮意外病逝,则挽救了司马懿、挽救了曹魏。较后死诸葛还吓跑了活仲达。
正是因为蜀汉的不断北伐,使得曹魏不得不重用司马懿,促成了曹魏内部生变。当司马懿于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事变、屠灭曹爽三族时,曹魏就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魏蜀吴当中实质上较先灭亡的政权。
由于曹魏国力强大,并非速亡之国,北伐曹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必然需要持续的、多次的北伐。但从第一次北伐开始,上天仅仅给了诸葛亮六年时间,这点时间不足以让诸葛亮率领弱小的蜀汉灭掉国力远比蜀汉强大的曹魏。陈寿由此猜测到:“盖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