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和“知行合一”是谁的思想?如何理解格物和知行合一?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12-06 14:03:19

  中国的百家争鸣是思想交流和碰撞的一个鼎盛时期,在是在不断地整合和摒弃之中,我们的思想次有了今天的进步。对于格物的理解,历也有很多的学者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但是较为的莫过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他提倡的思想是事事归于本心,也就是无愧于心。关于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请各位小伙伴阅读下文,秦学小编为你精心准备的!

“格物”和“知行合一”是谁的思想?如何理解格物和知行合一?

  格物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受到儒家的推崇,但是到底何为“格物”,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比较的是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

  朱熹的格物: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本原,又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每一个事物的具体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较高的理本体的体现,而学者的较终目标是要体认理。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理呢?朱熹认为,既然每一物的规律都是理的体现,那么就要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这就是“格物”。学者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总有整天的规律会在心中豁然贯通,就认识到较高的理了。

  王阳明的格物:

  王阳明认为,理就是伦理道德,与事物的规律无关。伦理道德全来自于人的本心,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心即理”,也就是“良知”。

  但是,并不是每件事都符合人心中的良知,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良知,纠正身边那些不符合良知的事情,也就是错的事情,使事事物物都符合自己的本心,这是王阳明的“格物”。

  “知行合一”主要是王阳明的思想。

  很多人认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道了就要去做,或者是:学了知识就要去实践。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知”,既不是知道,也不是知识,而是良知。

  良知并不是简单地知道对错善恶,更是对善恶的好恶爱憎,人总是想去做善事,不想做恶事。比如,人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肯定下意识地想要拉住他,这就是良知。并不是说他先想到:我应该拉住他,然后才去拉。

  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做善事的欲望和念头,王阳明认为你一旦产生这种想要行动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行”,也就是:“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所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本就是合一的,因为你有想要行动的念头,就会去做。比如一个人饿了,必然会去找吃的。你真想做善事,就会去做,如果某人不做善事,说明他根本没有做善事的念头,也就没有良知。(其实良知每个人都有,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因此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意。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武松为什么被称为“行者”?“行者”到底指什么人? 下一篇:阅读速度受那些方面的影响?怎样才能增强阅读的速度呢?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