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传中有一个片段,李大嘴骗母亲说考取了武考生,结果母亲就赶了过来,大家就扮演皇帝太监和尚书大人,在皇帝之下就是尚书,这就可见在明代的时候尚书是多么重要的职位,因为李大嘴是考中了武考生,所以是由尚书来,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是有尚书和总督的,那么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谁的权利会更大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下文内容。
尚书和总督在清代都是“从一品”,从品级上来看,是一样的,但到底谁更大,要具体分析。
清朝的尚书,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较高长官,按清代体制是满汉各一人,共计12人,这十二个人算是进入清朝中枢机构中的权力圈了,其人数跟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副国级)的人数差不多。所以地位是高的。
清代总督是地方上统领一省或几省的较高军政长官,负责全省的军事、行政事务,清代中后期,总督一共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一共八个地方较高军政长官性质的总督。
总督的地位,大概可以类比于今天的带有“政治局委员”身份的地方大员,现在这样等第的地方大员只有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新疆五个,大体和清代的总督数量差不多。
但总督和各部尚书的实际权力和地位,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清代前期的地方军政体制是垂直领导,总督与尚书平级,直接听命于皇帝,但尚书所在各部的官员是尚书的下属,直接听命于尚书,而总督属下的各级官员,却是受中央各部门的垂直领导,总督只对各省的下级官员有“督导权”而无直接干预他们做事的权力。
清代省级官员中,总督之下有布政使负责财政,他们直接接受户部的领导,有按察使负责司法,他们直接接受刑部的领导,布政使和按察使的直接业务领导是户部和刑部,不是总督,总督对他们只有督导权,如果他们做的事情符合正常程序,总督没有权力去对布政使负责的财政工作,对按察使负责的司法工作指手划脚。
另外,总督是地方上的较高军事长官,但真正打起仗来,朝廷一般不会让该地的总督主持前线作战,而是另派中央大员出任经略大臣,带抚远大将军高级军衔到地方上指挥各路人马打仗,总督只能给朝廷临时委派的前线总指挥(各种经略大臣、大将军)打杂,所以总督名义上有兵权,实际上真要用的时候,是用不了的。
因此总督的实际权力比中央的六部尚书就要小得多了,因此总督们奉年过节要给尚书送礼,尚书们可不用给总督送礼。
不过后来的情况却是反过来了的,太平天国以后,湘军、淮军、北洋军强势崛起,曾国藩长期担任两江总督,李鸿章长期做直隶总督,成为晚清实际上的掌舵人,后来袁世凯更是靠着直隶总督的权势结果了清朝。
这时地方上的总督们有了真正的兵权,在地方掌控了军、政、财各种实权,那时的六部就形同虚设了,晚清有一个的兵部尚书徐寿衡曾经说过,没有各省总督的配合,他这个兵部尚书,除了每天数一下有多少兵以外,什么事也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