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怎样赏析咏物诗?高考咏物诗题目的设计常见角度有哪些?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8-12-20 11:49:08

  古诗文的鉴赏是高考的考试题目,而咏物诗也是高考常考的一类题材。鉴赏咏物诗小编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自古至今,我们对于自己的感情表达一直都比较含蓄,可以借助其他事物表达的就尽量不直接说明,这是我们周华文明留下来的一个传统。额作为古代的诗人,想要表达的自己的感情,也是和我们一样会寄予景物,一次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所以在每一个不同的意境中其实他们的大致代表形象也是可以有规律可循的。

高考怎样赏析咏物诗?高考咏物诗题目的设计常见角度有哪些?

  1.穷形尽相,以察物态

  诗人咏物,目的不在物的本身,物只是诗人言志抒情的依仗,但是脱离“物”的基础,空谈志,虚言情,那就是镜月水花,空中楼阁,难以产生强而有力的感染力。所以,诗人在作咏物诗时,穷形尽相,或描摹物态,实写其形体、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言其与他物之间的联系,使所写之物切实可感。因此,品读咏物诗时,不从物态出发,就失去了打开诗人内心的钥匙,从而导致理解的偏向。而在诗歌鉴赏的设题中,出题者往往把物态的描摹分析作为第一小题,既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又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解答难度稍大的题目奠定基础。

  像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横斜”一词写尽梅花的姿态,“浮动”尽显它的个性,描摹出了优雅绝妙的溪畔月下梅花图,彰显了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气质风韵。又如2010年1卷的《咏素蝶诗》的第一问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就是从物态的角度设题。“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这首诗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描绘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一系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又为作者表达“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的愿望提供了依托。

  2.由外入内,以明物性

  物态只是物的外在表现,而人们往往通过物态赋予物以比喻义或象征义,使物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这种深刻的内涵可以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的约定俗成性。像“梅花”“傲霜斗雪”,不谐流俗,“水仙”“玉洁冰清”,高贵清雅,“杜鹃”则给人哀怨思归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中,不需要太多的笔墨,自然就能引发读者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这种深刻的内涵有时也与诗人一时一地的感悟相联系,诗人联系物态,言之成理,往往能够推陈出新,从平常之物中领悟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赋予了石灰“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因此,我们在鉴赏咏物诗,需要由外及内,以明确所咏之物内在的品性。

  2010年2卷中《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一诗:“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命题者从物性的角度设问: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凤凰所饮之物清洁甘甜,所居之所为山冈丘峦,可见品质高尚,志行高洁;凤凰鸣声清脆响亮,传彻九州,非同一般,可见才能出众;凤凰引领了望,展望远方,不拘限眼前,可见志向远大。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此题作答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从凤凰的具体的特征出发,追根溯源,我们可以明确其内在品质。

  3.自物及人,以探心志

  诗人作诗,或以诗句直接表现自我,或将自我隐于字里行间,寄之于特定的物象中,委婉含蓄的表达心志。大多数咏物诗为后一种,诗人偶然有所感慨,心物相合,于是假托于外物,发之而为诗。所以读咏物诗,察物态是基础,明品性是深入,探诗人之意气则是境界的开掘与拓展。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从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出发,分析其内在品性,并纵向联系诗人自身经历,横向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悉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述之志,领会其中所传达的美好理想和隐含的生活道理。

  例如2008年安徽卷的《小孤山》: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联系诗句及注释“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小孤山不仅被赋予了一种立于末世而勇敢坚毅的品质,同时又让人看到它孤立于水中的势单力薄。由外及内,我们对小孤山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我们再联系作者“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的人生经历,揣摩作者的心态:小孤山挺立在长江之中,面对狂风巨浪毫无畏惧,借此表达自己面对南宋危局,挺身而出,希望力挽狂澜,抗击元军的一腔豪情;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以表现自已孤立无援的苦闷。

  4.玩味析赏,以寻技巧

  咏物诗要做到内外兼具,物人合一,托物而言志,因此得不可避免的使用象征、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往往需要我们细细赏读分析,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如李商隐的《柳》中“曾逐东风拂舞筵”一句,“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自”一“非”对比鲜明,写蝉声清越而远传并不是靠秋风传送来,以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传。

  2007年安徽卷的《咏鹰》一诗,上片“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五句,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2008年广东卷的两首诗歌“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木芙蓉》吕本中),“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窗前木芙蓉》范成大),都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木芙蓉。

  咏物诗,不外乎从物态、物性、心志、技巧四个方面入手,出题者或以其中一个方面,或综合几个方面设题。因此,只要能够按照“察物态,明物性,探心志,寻技巧”四个步骤来做,就能够而深刻的把握所咏之物,所抒之情,准确而有效的解答题目。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湖南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四)化学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高考时评作文素材积累:年度流行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附5篇时评文!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