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社会经历了很多的朝代更替,但是纵观古代史,都是以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古人有着很严苛社会定则,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心安理得的财富,而商业作为一种流通方式,不事农桑,如同将劳动人民的产物进行交换来获得生活的继续,这在古人严苛教条下,是不劳而获的表现,所以在古代农业被看做是发展的根本。但是这只是一面之词,带有一种事农话桑的感情色彩,所以真实的原委还在持续探索中。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都是人口大国,两汉时期人口过6000万,这个数字或许不及现在的一个省,但是在当时可谓世界人口之较,占了世界人口的30%。而到了唐朝,人口达到了8000万,虽然看似增长不多,但两汉以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的战乱。到了宋朝,中国人口破亿,清朝达到了4亿。一直以来,中国人口都在增长。这么多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靠什么生存呢?当然是粮食——老百姓生存的基础。因此,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
其次,自古以来,农业是一个兴亡的命脉。如果农业不发展,其他的都无从谈起,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因此,当封建社会广大的老百姓还不能满足基本的口腹时,就需要让更多的人去生产,去获取更多的粮食。当然小的商业也是有的,不过是在城市,因为城市人满足了吃饱喝足的基本条件。
从另一层面说,华夏文明一方面养成了自给自足的内生性文明发展模式,咱啥也不缺;另一方面也缺少强力的外来侵略者刺激。
另外,从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成了华夏文明的主流理念,“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化延续了一千多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经商,那是等而下之……从陶朱公、沈万三、晋商、胡雪岩,富可敌国的有,地位高崇的,真没有……
可以说,古代对商业不是刻意去抑制,而是大力发展农业,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封建社会就像一个贫困的家庭,如果孩子想买一台电脑,父母不是舍不得买,而是更想用这些钱来买粮食,买衣服,满足基本生存。现在社会就是富裕的家庭了,孩子要买电脑,当然就可以买了。贫困的家庭越多,电脑就不好买出去了,商业就自然而然的抑制了,现在都是富裕的家庭,电脑想怎么卖就怎么变着花样的卖,因此商业就兴盛了。而且,古代,就算家庭富裕了,但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还得存款增加度过这些危难,因此粮食还是较重要的。
总之,古代对农业的重视,主要在于人口基数大,产量低,吃饱肚子为主要,商业就自然而然的被抑制了。而今天人口基数虽然也大,产量也提升了,吃饱肚子的同时还想有所进步,于是商业就起来了,但是并没有对农业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