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期开始,我们就需要把情绪调节能力作为孩子的一项重要能力进行培养。情绪的自我调节包括控制情绪和把情绪唤醒调节到适宜的强度水平来达到个人目标的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主要体现为掌控自己的感受、伴随感受的生理反应、情绪有关的认知以及情绪相关的行为等方面。
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关注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不同。
1、婴儿期:调节婴儿的情绪唤醒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我们可以通过轻拍、摇晃、举起、轻唱或给过度活跃的婴儿一个安抚奶嘴等方式调节婴儿的情绪唤醒。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让身体远离不愉快的刺激,或者通过吮吸自己的拇指、安抚奶嘴等方式,来调节那些消极情绪。
这个阶段,我们要为孩子提供积极情绪的榜样,尽可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开心、好奇等积极的情感,同时经常关注孩子的积极情感,并及时回应、对婴儿的消极情绪较少做出回应。
2、1岁半到6岁左右:帮助孩子形成情绪自我调节的认知策略
到了18到24个月左右,孩子就已经开始逐渐学会与大人谈论情绪。因此,我们要多跟孩子一起讨论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些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自我调节。
在调节消极情绪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积极的事件上,或者用其他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消极情绪。3到6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来调节消极情绪,比如,把注意力从令人害怕的事情上进行转移,想一些高兴的事来克服不愉快的心情。
3、6岁以后:引导孩子学习和遵守情绪表达规则
每个社会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情绪表达规则,用来衡量各种情绪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是否恰当。在整个小学的阶段,孩子将越来越多地了解到社会认可的情绪表达规则,并逐渐学到越来越多的在不同情境下,究竟应该表达哪些情绪或者不应当表达哪些情绪的知识。
当然,无论所处的社会文化下的情绪表达规则如何,只要孩子学会了怎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就都能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